你可能还隐约记得,在少不更事又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年纪,第一次翻开《十万个为什么》时,那种仿佛被哆啦a梦眷顾的巨大惊喜:
“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
“太阳从东边升起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的。在宇宙中,我们居住的地球一直在不停地旋转……”
《十万个为什么》伸出“援手”为你解开谜题。/《哆啦a梦》
在很多小朋友心中,《十万个为什么》当年的神圣不亚于哆啦a梦的百宝袋,每一个天马行空的问题,它都有答案。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曾被这样的惊喜砸中过——1961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正式问世,距今刚好60年。
这期间,《十万个为什么》维持了平均10年再版一次的速度,持续更新着书中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在小时候翻开“为什么信鸽能千里送信”时,曾经惊呼过信鸽yyds。如今再借阅一下家里娃儿的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可能会因“钢铁侠的盔甲是怎样炼成的”的与时俱进而大受震撼。
可以说,在科学家成为中国小学生人均指定梦想第一名的路上,通俗易懂、丰富有趣、经久不衰的《十万个为什么》,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大功臣。
许多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小朋友,从此将科学家当作了懵懂人生中至高的终点,开始幻想着靠自己聪明的小脑袋瓜解开宇宙奥秘、实现时光倒流、发明飞行汽车……
那么,看《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孩子,真的能成为科学家吗?
01
“初代”死忠粉
粉丝百万的科学家
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算得上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初代“死忠粉”。
1961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发售时,六年级的吴於人也从家人手上得到了一套。
对于吴於人来说,观察和思考算是生在科研家庭的“传统艺能”。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吴於人的爸爸常常抽空带吴於人和弟弟一起体验生活,观察藏在日常中的科学问题。
从“煮饺子时饺子为什么会浮起来”,到“湿手绢为什么贴在玻璃上不会掉下来”,这些在《十万个为什么》中常见的问题,便是一家人常常讨论的话题。
在吴於人的成长过程中,从爱上科学、选择物理到成为科学家,这条路似乎一直都自然而然,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波折。
但其实,吴於人自己很清楚,从好奇心旺盛的年轻人到投身研究的科学家,中间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的。
尤其是,物理本身就是一座既迷人又陡峭的高山,极易把人“劝退”。
为此,这位童心未泯的吴姥姥,在退休后开通了个人抖音账号,给自己取了一个@不刷题的名字,当起了科普博主。
@不刷题的意思,当然是要让孩子们“不刷题”也能享受科学的快乐。
吴姥姥通过短视频演示实验,将一个个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通俗有趣。/抖音截图
而作为一名货真价实的科学家,在视频中看起来一脸和蔼可亲的吴姥姥,非常硬核地将自己变成了一部“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不刷题的面前,从鸡蛋、晾衣架、硬币到竹扫帚,生活中每一样普普通通的物品,都可以变魔术般地成为实验工具。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小朋友想知道火箭怎么飞上天?安排!
在这期视频中,吴於人用吹气球的方式,生动地模拟出了火箭飞天的速度来源于火箭燃烧的反作用力。
接着,戴着头盔面具、身穿一身工装的吴於人,又拿起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塑料瓶,演绎了一次液体氮的下喷实验,给小朋友直观讲解了一道试卷上总会出现的题目——“突破第一宇宙速度需要耗费多少燃料”。
毕竟,说好了不刷题,那就只能来点“花活”了。
02
一个“为什么”,两代人的接力赛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副教授王一,在抖音上有一个更硬核的名字:@研究宇宙。
最近,这名将科普作家当作副业的科学家,在抖音上为《十万个为什么》录制视频版——顾名思义,@研究宇宙负责科普的,当然是黑洞、虫洞、射线等最让孩子们好奇的宇宙知识。
不过,这位年轻的科学家不但学识硬核,也有着幽默好玩的一面,时不时便在评论区和学生们互动。在最新一期短视频《物质的质量从哪里来》中,为了让讲解更加形象,王一“顺便”放出了自己做引体向上的片段做素材,然后和前来围观的网友展开了“学术讨论”。
12月12日,王一为《十万个为什么》发布第一个短视频“为什么光速不变”。在这条视频下,一位妈妈便惊喜地告诉他:“我家10岁的小孩竟然对老师讲的内容很感兴趣!”
王教授第一个短视频,解释“为什么光速不变”。/抖音
王一还记得,自己在初中时也和爸爸讨论过光速与超光速。当时,王一还曾疑惑地问爸爸:“在一个物体接近光速时,推它一把,它的速度不就超过光速了吗?”爸爸一时解释不清楚,但是叫他用论文的形式写出来。那是他第一次了解“论文”,逐渐了解如何思考和表达。
其实,王一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同样来自《十万个为什么》。
王一的家中,一直收藏着两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套1970年出版的第三版,是父亲为数不多的珍藏。另一套是1980年出版的第四版,则是王一读小学时从父亲手上收到的礼物。
在长大后,深受《十万个为什么》影响的父子二人,分别成为了工程师和科学家。
王教授在最新一期视频中以切身行动证明理论。/抖音截图
正因如此,从中科大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到剑桥大学任霍金高级学者、再到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王一在过去十几年间走过了大半个地球,也始终在科普这个兴趣上笔耕不辍。
这位小有名气的科普作家,甚至在10年前便完成了从《十万个为什么》的小读者到写作者的转变。2011年8月,王一接到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写组的邀请,给物理卷和数学卷写科普文章。
在王一心中,自己从来都不应该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研究者。接受他人撰写的知识启蒙,也理所当然地尽己所能,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点燃内心的求知欲。
03
好奇的种子,是最旺盛的力量
2013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组建了一个堪称豪华的“撰稿天团”,共有115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768位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
从第一版到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一直在与时俱进,形式的创新却还不够。
作为海洋分卷主编、近几年也活跃在抖音上的汪品先院士便认为,《十万个为什么》至今仍然是一个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富矿,很多生动的故事都可以通过短视频演绎。
活跃在抖音的汪品先院士。/抖音截图
为此,12月15日,抖音宣布联合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推出《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短视频,打造科普知识平台,让青少年从科学中获得启蒙答案,培养好奇心。
藉《十万个为什么》出版60周年之际,这本中国人心中最权威的科普读物,希望以更接近年轻人的短视频,继续成为下一代的科学启蒙。
和第六版一样,《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短视频同样组建了阵容豪华的“天团”。
除了汪品先、吴於人和王一三位科学家,褚君浩院士、杨雄里院士、中科院物理所、厦门科技馆、《博物》杂志、奥运冠军徐莉佳等人,都为《十万个为什么》拿出了看家本领。
只不过,从写作者跨界成为短视频博主,“营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譬如,作为硫元素代表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出现在了抖音直播间,既要一边向大家科普“为什么大蒜那么臭而香水那么香”的问题,还得抽空和观众互动,借此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
在科普“为什么海水是咸的而海冰不咸”时,厦门科技馆则设计了好玩的情景小剧场,用卖力的演技征服小朋友的好奇心。
厦门科技馆上演科普小剧照,解释“为什么海水是咸的而海冰不咸”。/抖音
而像伦敦奥运会帆船冠军徐莉佳这样的“大神”,则拿出了自己的比赛片段,讲解“帆船为什么能逆风飞行”。
伦敦奥运会帆船冠军徐莉佳生动讲解“帆船如何逆风航行”。/抖音
当然,无论是小动画、小剧场还是小实验,虽然各位大神玩得不亦乐乎,但在创作上始终维持着《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一贯的严谨和专业。
所有好玩的插科打诨,不过都是为了让知识闯进你的心。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成为科学家都是一件遥远的事。但正如复旦大学教授卢宝荣在抖音直播里所说的那样:“好奇心是人类的基本特质,没有好奇心就发展不到今天。”
无论哪一个领域,好奇心都是探索前行的最初动力。
因此,在求知欲最旺盛的年纪,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更多、更久、更远一些,也并不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从过去到未来,保持探索未知的欲望,终归会让我们走得更远。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