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卖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今年8月正式公布了“博物馆”新定义,2022年的新定义与博物馆角色的一些重大变化相一致,这种变化也对博物馆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吴凌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他在一年前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调任广州博物馆馆长。无论是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还是在广州博物馆,吴凌云对文博事业投射的一腔热情,一如既往,并一直以新时代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吴凌云,广州博物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建设世界一流的广州博物馆
毕业伊始,吴凌云就成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第一代“守护人”,在此度过了将近30年。多年的工作历练,让他成为了既懂文物,又懂考古,还有较丰富的博物馆专业管理经验的综合型人才。
吴凌云在文物发掘现场
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这座遗址类博物馆来到广州博物馆这座综合性博物馆,他很快地适应了这个新角色,立志要把广州博物馆建成立足广州、辐射湾区、面向世界的一流博物馆,成为真正的岭南文化高地。他高兴地说:“很多年前,我就想到,这些年有那么一天,我会来到广州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360°实景体验
那时我该怎么办,又应如何做呢?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建设已取得不错的成果,受到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业界的认可。现在组织把我调到了广州博物馆担任馆长一职,是组织对我的极大信任。我还正当年,可以干很多事情。如果有机会能再建一座‘珠江文明博物馆’,我就更开心了。”
镇海楼作为广州博物馆主展示厅
谈及广州博物馆,他不止一次地赞叹近百年前先贤选址的高明,将广州的城市地标镇海楼作为主要展示场馆,是具有开创性的明智之举。通过捐赠、考古发掘、社会征集等途径,广州博物馆现已有13.5万件文物,只是8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远远不足以展示广州6000多年的文化魅力。受限于现阶段的展陈条件,无奈许多藏品只能“藏在深闺人未识”。
所以,吴凌云来到广州博物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博物馆的团队摸清这里的馆藏家底,积极推动新馆建设工作,并逐步推动这些文物与广州市民“见面”。就拿前不久的“德化之美——馆藏明清德化白瓷展”来说,虽受限于展陈面积,但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之下,从馆藏的300多件明清时期德化白瓷中精选出134件(套)进行展出,让市民得以一窥广州博物馆的藏瓷实力。
清代 德化窑白釉瓷观音持莲坐像
广州博物馆在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推出的“百件文物带你读懂广州”的重磅大展已于昨日隆重推出,配套地铁的流动展,通过不同的门类,深入浅出地让广大市民、游客了解广州悠久的建城史,因为吴凌云一直认为:“博物馆是大家的博物馆,要坚持共建、共有、共享的原则,以符合社会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展览海报及效果图
目前,广州博物馆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规整工作,整理出至少22个专门的陈列展览,品类丰富,光瓷器就有许多种,如德化白瓷、龙泉青瓷、青花瓷、广彩纹章瓷等,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博物馆其实是全中国收藏纹章瓷年代完整,数量巨大,品类最齐全的博物馆。此外,还有许多考古出土的外销画,晚清名臣的书信与手札,大批的青铜器……
广州博物馆重要藏品——“蕃禺”漆盒
广彩描金纹章开光风景纹汤盘
新馆选址更是广州博物馆这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吴凌云对此非常重视。他认为,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坐标,此地的选址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和认知程度。他明确表示:“新馆要在靠近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面积至少在8万平方米以上,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群众,达到博物馆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最大化。”最近,此事终于有了眉目,他倍感欣慰。“新馆建成后,广州市民每个月都能看大展。”对于广州博物馆的未来,他充满信心。
清嘉庆广彩描金戏剧人物纹章纹椭圆形盘
一个城市的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也是广州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重要一环。早在2016年,广州市就提出要建设“博物馆之城”,打造“文化强市”,市政府提出预计到2025年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20家以上,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的要求。“一个城市不管怎么发展,都无法也不能抛弃它的过往,一座城市的本身就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馆。广州市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留下的史迹随处可见。就拿广州博物馆来说,镇海楼原本就是一座古建筑,一路走下去,明城墙、仲元楼也都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如果把每座博物馆都视作这个城市的藏品,如何更好地与公众产生链接,突出自身特色,让更多人参与、体验、感受,产生自豪感与归属感,是我们文博人一直要思考的事情。”
广州博物馆联合广州地铁公司打造的地铁文博专列“读懂广州”
图源:新快报
广州博物馆联合广州地铁公司打造的地铁文博专列“读懂广州”
图源:新快报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
“一专多能”型文博人才
在许多博物馆的日常工作开展中,人手严重不足是它们共同面对的问题,广州博物馆也不例外。广州博物馆的编制才60人,其中还包括许多非科班出身的后勤人员,面对庞大的13.5万件馆藏,研究人员感到力不从心。在图书出版方面,一人需身兼多职,完成拍照、登记录入、撰写文稿等工作,在如何更好地做好博物馆的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馆藏文物这方面,将任重而道远。
《广州博物馆藏龙泉瓷器》封面及内页展示
广州博物馆藏邓华熙家族文书信札选编
回忆起初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工作的日子,吴凌云虽然在当时是馆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也是从在博物馆门口检票、咨询的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做起的。后来做到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看似非专业的工作,在吴凌云看来却大有可为,他认为经营博物馆是要无数个30年累积在一起才能完成的事情。由此,他笑称:“在我手底下做事的人,都要经受一些‘拳打脚踢’,年轻人学到本事最终都是自己的。既能向外做接待工作,也能内求静下心来做研究、写报告。要多听讲座、多看书,建立博物馆人的知识体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广州博物馆吴凌云馆长、陈红军研究馆员等一起释读德化窑白瓷杯上的文字
在文博人才储备与培养上,吴凌云同样持有积极的态度。在他看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z世代从小在网络的陪伴下成长,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是上一辈人望尘莫及的。同时,他表示,文博行业工作的人都是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不是毫无生气的老学究,他们有热情、有公益心、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对文博事业有一份“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唯有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