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词典
5月16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无数人拿着照相机、盯着倒计时表,等待奋进号航天飞机的最后一次飞行。此前,由于电力系统故障,奋进号数次推迟发射时间。在折腾了半个月之后,它才得以升空执行美国航天飞机倒数第二次的任务。今年7月,在亚特兰蒂斯号执行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后,美国所有的航天飞机都将退役。
对于那些经受过《阿波罗13号》和《星际迷航》洗礼的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随着航天飞机的退役,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面临一个最为直接的疑问——未来的载人航天计划会以什么交通工具进行?美国前宇航员玛莎?艾文斯(marsha ivins)说得倒直接:“关于未来,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她数次伴随哥伦比亚号和亚特兰蒂斯号执行任务,“这些航天飞机,就像是我的朋友,我对它们感到骄傲”。但再过两个月,她的“朋友”都将结束自己的使命——美国下一代载人航空器“猎户座”或许到2014年才能真正执行任务。
对于美国宇航员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让人伤感的现实。过去数十年里,美国宇航员是无数电影和游戏中的主角,除了给世人贡献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还提供堪称美好的价值观。如今,一切皆成往事。艾文斯说:“到时就只有中国和俄罗斯能执行载人航空任务了,美国人如果要进入太空,只能借助其他国家的航天器。”
未成形的“猎户座”
1961年,当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进入太空时,美国人受到极大刺激。一名美国议员提出,美国需要进入战备状态。当时,美国的宇宙飞船水星号还在紧锣密鼓的研发之中,没有人知道,这一轮太空竞赛将以何种方式结束。直到1969年,阿波罗11号把宇航员送上月球。琼?约翰逊?弗里泽在《空间战争》回忆起那段历史时说:“受到因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号而引起的到月球上去的政治动机的驱使,美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取得的成功超过了所有人最大胆的想象。”
因太空竞赛而产生的宇宙飞船,在此后的时间里慢慢成熟,俄罗斯的联盟号和美国的阿波罗系列,成为太空探索初期的技术象征。1969年,美国人决意摆脱同一层面上的竞争——他们把可重复利用的载人航天器的制造计划提上日程。随着哥伦比亚号在1981年的成功运行,美国人在太空探索的技术层面上,已经极为领先。此后,他们把载人航空器的重心完全放在航天飞机上。
对于战后成长起来的美国宇航员来说,航天飞机是他们最为亲切的伙伴。1974年,23岁的艾文斯进入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担任工程师。1990年,她第一次跟随哥伦比亚号进入太空,在261个小时的任务时间里,她和同事部署了syncom卫星,并回收了重达21400磅的长期辐照设施(ldef)。此后,她4次跟随航天飞机进入太空。
平心而论,航天飞机的优势极为明显,如艾文斯所言:“航天飞机可以多次进行太空探索,航天飞机运送的货物量超过了宇宙飞船”。但另外一方面,航天飞机成本极高,仅一次飞行,成本就达5亿美元——还不包括检修的成本。和宇宙飞船那样的一次性工具相比,航天飞机太烧钱了。此外则是显而易见的安全隐患。相对构造简单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的技术程度更高,也更为复杂——这导致它更容易出现问题。在执行任务的5艘航天飞机当中,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先后在1984年和2003年坠毁,导致14名宇航员死亡。
200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提出建造“多功能宇航船”,这就是后来的“猎户座”宇宙飞船。在设想中,它将被设计成具有多种广泛用途的宇宙飞船,包括运送宇航员来回国际空间站、载人登月甚至载人飞往火星等,这艘飞船由此被称作阿波罗飞船的“21世纪版”。与此同时,航天飞机将全面退役。
但艾文斯认为,航天飞机的安全性并不是它退役的理由。“我们有能力设计出更加安全的航天飞机。”问题是,航天飞机自身的特点不符合美国载人航天的计划,“美国政府之所以要航天飞机退役,是因为有更远大的航天计划——航天飞机是有局限的,到达不了月球,也无法到达火星。”
奥巴马的“深空计划”
艾文斯成长的年代,冷战正酣。苏联和美国相继把宇航员送上太空,以彰显自己的霸主地位。随着苏联的瓦解,宇航事业跟国家安全等议题的紧密性大不如以往,这个行业所需要的庞大经费,日渐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小布什在2004年提出了“重返月球”计划,他认为应该让航天飞机退役并建造新的太空交通工具。但这个计划在2010年被奥巴马终结,最简单的原因便是其2300亿美元的计划耗资过高——在金融危机之后,捉襟见肘的美国政府实在拿不出这笔钱。
奥巴马倾向于“深空计划”,把人类送上更远的火星。他指出nasa必须改变“重返月球”的计划:“我们不能继续做我们已经做过的同样的事情,而且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我们想去的地方。”但问题是,奥巴马在提出新的载人航天计划时,却并没有让航天飞机的退役期延长至新交通工具的诞生。在这个空窗期里,美国的宇航员只能依靠其他国家的航天器进行探索。这同样代价不菲——搭载俄罗斯的联盟号往返地球和太空站,每人每次耗资5600万美元。
此外,奥巴马呼吁更多民间资本进入这个行业,而不仅仅是国家来负担。这并不是一个坏主意,但在接受《新周刊》的专访时,艾文斯指出:“从商业角度来说,没有一家公司能完成这样的任务,比如,他们没有财力支持硬件和这么远的航程。宇航事业需要举国之力,而不是一个公司就能完成的。”
最为合理的方式是各个国家一起参与其中。“我能够有决策权的话,我会把这些国家(中国、俄罗斯)联合起来。把资源集合起来,能做很多事情。现在很多国家都在修不同的太空站,但如果能够整合成一个大的太空站,我们的资源就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但正如她自己所言,“这不是一个科技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最终的决定权在政治家手里。
机器人的6个月还是宇航员的10分钟?
在过去几十年里,研究载人航天器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都落在“保障安全”这个问题上。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是一定还需要“人”来完成这些工作?2003年,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之后,保罗?克鲁格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人类在太空实验中的角色已经褪色。哈勃望远镜代替了人类的眼睛,探测器和机器人代替我们远足到其他星球。而人的参与只能使科学家把更多精力钱财放在如何建造一个更加舒适安全的舱体上,而且还需要进行多次无人探测装置的试验,确保载人的安全性。”
专栏作家朱蒂丝?阿奎诺在《商业内幕》上说,宇航员是未来最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9种职业之一。艾文斯并不否认机器人的作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你可以先放一个机器人上在星球表面上,去看周边的环境如何,这样可以为之后的载人飞行打下基础。”但是,“目前机器人的聪明程度是不能和人相比的,它观察环境、了解环境要花很长时间,比如现在的‘漫步者’,它在火星上需要6个月了解到的情况,宇航员10分钟就可以得到相关信息”。
排除技术因素,机器人也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人性”。它们不会像真正的宇航员一样,对地球和太空产生情感——而这种情感能让宇航员反观地球,产生一些难以预估的正面效应。全球最大图片库getty的创始人乔纳森?克莱恩,有一次在ted发表演讲时,拿出了一张名为《半个地球爬起来》的图片。这张由执行“阿波罗8号”任务的宇航员在围绕月球的背面飞行时拍下的照片,展示了“地出”场景。克莱恩说:“环保运动之所以兴起,是因为这张照片第一次让人们看到地球那么的渺小、脆弱。”
艾文斯则说:“你在看世界地图的时候,各个国家都有国界。但太空上看地球,你不会注意到各个国家之间的边界。我们只会感觉到自己非常的渺小,困难更是微不足道。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宇宙的位置上来说,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