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后视镜
也许你也跟我一样在不少与婚恋、情感有关的话题中频繁看到四个字——情绪价值。
在作家@荞麦 微博展示的读者来信中,总有女孩们在谈论情感困惑时提及这四个字。 尤记得一位女士谈及丈夫出轨,不知是否离婚,让她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是丈夫总能给她提供情绪价值。
令人上瘾的情绪价值。/电影《时空恋旅人》
甚至于,在不少场合,情绪价值已经是以女性为主的年轻人频繁提及的择偶标准以及判断一段关系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情绪价值”,几乎成了男女在恋爱关系中最被看重的“软实力”。
情绪价值到底是什么?最近就婚恋观采访一位新新社会人00后,她对自己的男朋友颇为满意,原因是男友很成熟,能提供“情绪价值”——不仅能够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还会在她不开心的时候给出适当且妥帖的支持和安抚。
这不就是治愈系动画片《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吗?无论何时不离不弃,且提供温暖对口的怀抱。
事实上,这个看起来非常厉害的词,来源于经济学和市场营销领域。2001年,美国爱达荷大学商学院的jeffrey j. bailey教授从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销视角出发,将情绪价值定义为顾客感知的情绪收入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
情绪收入为顾客的积极情绪体验,情绪成本则为负面情绪体验。也就是:情绪价值=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想象一下日本的“深夜食堂”之所以火爆,就是因为它不仅为深夜觅食的人提供可口温暖的美食,还顺带为疲惫的心灵提供心理按摩,让顾客进来之后感觉到既暖胃又暖心。
转换到亲密关系中,便是一个人在和伴侣相处时,所感知到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差值。简而言之,找个总体而言给自己更多快乐而不是情绪损耗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也无可厚非,在自我无限膨胀的今天,在爱情里面失去一分一毫的田地都算不合格。现代人生活得太累了,再找一个总是让自己痛苦的伴侣,岂不是苦上加苦?
网上关于情绪价值的讨论非常之多,而大家一致认可的、具备情绪价值的伴侣,必须拥有包括但不限于负责任、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等特质。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情深深雨濛濛》里的杜飞应该是抢手货了,长得不赖,天天开心果似的逗茹萍开心,还总能在她伤心的时候提供厚实柔软的肩膀。
放在今天,《情深深雨濛濛》就要改写剧本了。
不过,无论怎么说,用一个市场经济术语来评估恋爱,在我这种老派人眼里都显得有些别扭。 市场营销语言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恋爱关系中,也意味着我们的恋爱,越来越接受商品消费逻辑。
在社交网络中,有人教授恋爱技巧,题目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情绪价值”,在婚恋市场中,提供情绪价值,也意味着提高产品(婚恋对象)的附加值。
在消费市场,当我们对一个商品不满意的时候,可以毫不费力地去选择其他商品,这也意味着现代爱情支持人们从一个伴侣到另一个伴侣的快速移动——这个伴侣不符合要求,那换一个就行了。
“情绪价值”一词的流行,是建立在情感商品化基础之上的。/knowyouself
与此同时,情绪价值其实也意味着我们不再能忍受恋爱中的任何负面感受,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幸福愉悦、利益最大化的、交给理性的爱情,才是成熟的爱情,一旦让你感到不舒服了,那就是不对的,于是全网流行“劝分”。
但悖谬就在于,那种崇高的、令人着迷的爱情,无一不掺杂着不确定与痛苦。想想那些最为令人动容的情歌,哪一首不是爱得死去活来?
日本音乐天后椎名林檎说“love is blind, love is only sorrow”,但我们会说,爱就是“情绪价值”,是快乐,是0负担。看,多么像一款商品的广告语啊。
评论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