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之殇
周黎明在影评界的“江湖地位”,最早是在2001年网易娱乐论坛“周黎明留言板”上确立的,当时活跃在这个论坛里的,还有顾小白和liar。十多年后,顾小白变成了《山楂树之恋》的编剧之一,“liar”李霄峰则是《达达》的编剧兼主演,而周黎明呢?《洛杉矶时报》说:“他是中国版的罗杰?伊伯特。”
因为长期系统对好莱坞电影的书写,周黎明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众影评人之一。在他去年出版的影评集《你的,大大的坏》中,导演贾樟柯写了推荐序:“当周黎明携其一系列对好莱坞电影的研究、介绍文章,闪亮登场于中国影评界时,的确有点曙光初现的味道。他在《看电影》杂志的一系列专栏文章,他在各类电视节目做的电影节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好莱坞电影文化、了解美国电影资讯的窗口。无论你是否喜欢好莱坞,周黎明对我们都是重要的。”
“作为一个影评人,推荐遗珠是最重要的。”这是周黎明早在八九年前就悟出的道理:“一部你觉得很好的电影,因为种种原因鲜为人知——把这样的电影介绍给公众,才是在做一件影评人真正应该做的事。”
“我们是电影爱好者,但我们不是狂热分子。”
2001年,周黎明身居美国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他遇上了互联网第一个泡沫破灭时期,处于半失业状态。大量的空余时间里,他经常到电影院看片,一口气看上三五部,回到家就窝着写影评,速度惊人。此前他受出版社的朋友的邀约,已经出版了一本《学会肤浅:来自中美娱乐圈的哲学》,但“卖得很一般,影响也不大”。
借助于网易娱乐论坛的“周黎明留言板”,这一次周黎明的影评流传得非常广,同好者们形成一个小圈子,后来有人回忆那时候的情形:“周黎明的名气吸引了一大批人,他提倡求同存异,允许、鼓励不同意见,反对骂大街没有技术含量的发言,于是‘周板’逐渐聚集了许多较理性的网友,没有特别极端的言论……‘暗地妖娆’曾经写过一篇帖子,批评台湾电影不注重商业快要死掉了,被转载到台湾的论坛,台湾影迷又一路索骥找到‘周板’理论。这件事鲜明地反映了两点,一是周黎明留言板当时的确红得要死,竟然引发了横跨海峡的影迷冲突,二是的确很温和,都打上门来最终还是没掐起来。因此有‘周板’是棋社,‘香港制造’是武馆的说法。”
“我们是电影爱好者,但我们不是狂热分子。”泡论坛的日子,周黎明也开始为《看电影》杂志撰写专栏,和国内另一批泡在录像厅里成长起来的影评人不同,周黎明写的都是好莱坞新片,这正是他的优势:“在挑选素材向国内介绍好莱坞现象的时候,我了解当下好莱坞正在发生的事情。现在资讯发达了,我能拿到的东西别人也能拿到,但10年前国内研究好莱坞的人,对好莱坞的了解起码比我晚10年。”
周黎明对影评写作的理解是:“光说一部影片好或是不好,这不能叫影评,影评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你说出喜欢它什么地方,不喜欢它什么地方。至于价值观是不是一致,读者会有自己的判断。现在国内一个不太好的趋势,喜欢你的人是因为他觉得你跟他的观点一样,你的观点跟他很不一样他就不喜欢你。”
这一套方法论受美国的主流影评影响很大,来自《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洛杉矶时报》等十多家报刊上的影评,它们给周黎明最大的启发是:“大众影评是为看电影的人服务的。”这跟当时国内主流影评非常不同:“那时候中国是学术影评为主,我给它的定义是:写给拍电影的人看的。”为了通俗易懂,周黎明有意识避免影评中出现专有名词:基本上除了“蒙太奇”,诸如“线上”、“线下”一类的词他都不会使用。
中文影评里的好莱坞世界和英文影评里的中国社会
周黎明一直称自己是“业余影评人”,他的本职是中国日报网执行总编辑,他一度对自己有过“中文写影评,英文写时评”的定位。对“影评人”这个称号,周黎明曾经很逆反:“觉得它遮蔽了我更多的写作,大家都认可我是影评人,再写别的东西就不会被接受,如果我要出一本剧评集,就会有人提要求:‘你就从电影的角度来写吧。’”中国影评人地位低,排斥这个身份的不止周黎明一个:台湾最著名的影评人焦雄屏,最讨厌人家叫自己“影评人”,更喜欢被称作“监制”;在内地也是如此,很多影评人一旦开始写剧本,就坚持自己是“编剧”了。
最近三五年,周黎明的写作重心有了变化:他开始用英文把中国的电影业介绍给西方。即将要出版的一本英文影评集,被周黎明视为“《好莱坞启示录》的英文版”,一方面介绍中国电影工业的情况——“我会告诉他们,在中国电影业里,导演最大,不要以为你是编剧或是制片人就很了不起,在中国是制片人听导演的,而在美国是导演听制片人的。”另一方面则是告诉西方人真实的中国社会——“我会告诉他们,电影里的中国社会背景是怎样,为什么一个西方人完全看不明白的题材能够引起中国人的共鸣。”
周黎明最近一部推荐给外国观众的电影是《泰囧》,在那篇影评里,他都写了些什么呢?“我首先要告诉他们,在中国看电影的主要观众是白领,白领会对徐峥这个角色很有感触,因为大家都被迫过着拼命赚钱的生活。虽然它只是一出喜剧,但背后有着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当周黎明向西方人介绍一部中国电影时,他会用最多篇幅来介绍中西文化差异。
一个西方人不明白的文化现象,对中国人来讲也许是常识,因此评论同一部电影,写给中国读者看和写给西方读者看,文章布局全然不同,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选取写作的角度。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周黎明写了篇中文影评讨论类型片的意义,但这种模式在好莱坞家喻户晓,英文影评则要选取另外的角度:“更多讲故事本身,讲在中国社会环境下,这个爱情故事是接地气的,虽然这部片是向《西雅图未眠夜》致敬,但如果拍成‘中国版夜未眠’是不接地气的,因为那样的故事在当下的中国,没有人会相信。”
最高产的时期,周黎明每年可以写150篇影评,现在他每年写100篇文章,影评数量占2/3,其余是电影以外的各种文化现象。他刚刚为赖声川的话剧《如梦之梦》各写了两篇中英文剧评:“我现在把自己定位为‘文化评论人’,电影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你必须尊重我不说话的权利。”
去年,《洛杉矶时报》采访周黎明时,他说:“有些时候,想说的话是不能说的。”这句话被误解为“写影评也要受到政府限制”,但周黎明想表达的其实是:在“面子文化”盛行的中国,做影评人的“人情尴尬”。
影评写了十几年,越来越多导演变成周黎明的朋友。“当一个导演跟你称兄道弟的时候,如果他拍的电影好,当然我还是可以说好话。但如果我不喜欢,局面就会很尴尬。”周黎明不得不给自己设一个底线:“我可以不说话,但休想让我为我不喜欢的影片说好话——你得尊重我不说话的权利。”
过去三年,在上映的第一天就出来推荐的国产电影,周黎明自己数了数:不超过5部。都是他觉得非常有价值,但又预感不会引起大众反应的片子。他最自豪的两篇影评,一篇写的是《碧罗雪山》,另一篇写的是《钢的琴》。“《碧罗雪山》一看就是没有一分钱做宣传的那种,当时我是见到人就夸,既写中文影评又写英文影评;《钢的琴》也是一个小成本影片,但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影片,我很喜欢,我希望它票房不要输得那么惨,所以我要为它摇旗呐喊。”《钢的琴》是一部在影评人中口碑颇好的电影,但最终只上线了一个月,仅收入600万票房。
在周黎明看来,当下年轻影评人要做到靠写影评生活会很难,甚至连坚守身份都是个问题:“以前片商和影评人都很穷,现在片商有钱了,可以拿出很多钱来收买影评人,这更让影评人觉得自己是很穷的。稍微做一点跟电影沾边的事,你的收入可能就会高很多。很多影评人内心深处真正想做的是电影的营销工作,我觉得这无可厚非,在美国也是做电影营销工作比影评人收入更多。”只有一点周黎明不能接受:“把公关稿当成影评来发。”几乎每天,他都会收到营销账号私信他,推到最后他有点不耐烦了:“中国有一点很奇怪:明明做的是电影营销工作,却要以影评人的面目出现——这会把影评人的牌子给砸了。”
“我不靠影评养活自己,这是我敢跟片方顶撞的原因,你把我封杀了也没关系。”周黎明说,“如果我每个月工资只有2000块,我也早就拿红包了。”
“水军”十大关键词
你们就剩下这点词汇量了吗?
1、 惊喜
例句:现场的笑声和掌声足以证明这是部十分精彩的电影,年度最大惊喜,两个多小时里都没时间走神!
2、勇气
例句: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勇气可嘉!全片有笑有泪,很有感触,不失为一部好片子。
3、创新
例句:这是导演又一次冒险的尝试和创新,我不敢说这是一部多么好的电影,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值得鼓励的电影。
4、诚意
例句:这部电影能看到创作者的巨大诚意,感受到其艰辛与珍贵,正作为礼物传递给黑暗中的千万人,默默等待回响。
5、年度
例句: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本年度看过最好看的国产喜剧/爱情/悬疑/动画片了,强烈推荐!
6、接地气
例句:剧本好,故事完整不生硬,台词鲜活,接地气。中国终于有了正常像样的爱情电影啦!
7、关注人性
例句:细腻深刻的故事、朴素的表演、唯美的画面重新定义了中国大片!很欣慰看到国内的电影开始关注人性,在不少场景我有久违的感动。
8、视听盛宴
例句:场面恢弘、制作精良、恰到好处的配乐和精妙的摄影,创造了一场视听盛宴。
9、史无前例
例句:华丽灾难与浪漫爱情完美结合,上流社会嘲讽 小人物面对灾难痛苦,构成史无前例的绝世经典。
10、支持国产
例句:各方面都感觉还行,毕竟是年轻导演拍的,有一定的不足,可以理解,支持咱们的国产电影。相信国产电影会一步步越来越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