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锋说趋势
英文中paradox是个有趣的词汇,指矛盾的人(或事物、情况),似是而非又似非而是——简言之:悖论。
2019年,一位瑞典女孩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时代周刊沿用了该刊评选年度人物惯有立场:paradox。有争议有影响的人才是传媒热衷的,不矛盾不成其为“风云人物”嘛。
这位“环保少女”就足够有争议,“how dare you!(你们怎么敢!)”“你们用空谈偷走了我的梦想和童年”,这简直代言了2019年年轻一代的心声。而反对者则质疑这位“环保公主”炒作、偏执,至少是被某些集团利用了。
国内年轻人一说起她的反应是:哈哈,是“how dare you”鬼畜的那个小女孩吗?
争议中的“环保少女”
2019年9月26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大牌云集,但却被一个16岁的瑞典少女抢了镜。
格蕾塔·桑伯格指责全球领导人对气候变化没有行动,并发出了控诉:“我们会‘监视’你们的。一切都是错的。我本应该在大洋彼岸上学。你们用空谈偷走了我的梦想和童年。”
她的故事被新闻曝光后,在西方年轻一代中引发蝴蝶效应,最终是一呼百应:“说得简直太好了!”“格蕾塔是人类战胜全球变暖的希望!”
瑞典孩子们首先就和疯了一样,纷纷效仿格蕾塔开始旷课去抗议。后来整个欧美的青少年们都在追随她的脚步,把格蕾塔奉为偶像。最终,引发了2019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青年集体散步浪潮。
于是16岁瑞典“环保少女”,用她高调的行事作风,战胜了73岁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成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俄罗斯总统普京质疑瑞典“环保少女”称:“非洲人也想过瑞典人的好日子,怎么办?”
普京提到:“没人向她解释现代世界是复杂的、不同的、并且飞速发展着,非洲和很多亚洲国家的民众也想要过上跟瑞典一样的富裕日子,这怎么解决?难道要强迫非洲使用太阳能……有人解释过这要花多少钱吗?……来个人去告诉他们必须再穷20-30年。”
他强调做任何事想要行之有效,就必须专业,成年人不应该利用未成年人、采取如此情绪化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美国总统特朗普娴熟地用他的推特写道:“真是可笑。格蕾塔必须解决她的愤怒管理问题,然后和一个朋友去看一部老式的好电影!冷静啊格蕾塔,冷静!”
也有中国网民评论说,一个被某些利益集团操控的木偶,以环保为幌子。
有支持者呼吁“环保少女”竞选总统/pexels
但也有不少赞同的中国网民:起码,这样一个勇敢的小女孩,应该得到更多支持,而不应该被淹没在由虚假信息和人身攻击构成的脏污抹黑中。
“环保少女”引发的争议,正是这个世界无可奈何的现实,一个分裂的地球:发达国家vs发展中国家,当权世代vs未来世代,各说各的道理。但问题还是问题,问题总是要解决的,至少要有路线图。
而瑞典女孩格蕾塔是发达国家的未来世代,一个paradox矛盾的人,一个偏执狂,一个作秀者,悖论一词的生动写照。
要环保,就不要发展了?
关于发达国家vs发展中国家的分裂,我想说的是,环保是硬道理,发展也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家,前者是奢侈,后者是饭碗。
不同国家、不同阶层说不同的话。按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理念,生存需要之后才是安全需要,正如有人要求环保是追求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爱出风头),但是另一些人不得不污染只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欠发达地区)。
在要求别人环保的同时,能否开一扇门,让别人生存和发展?
质疑者问,没有了环境,怎么发展?反驳者答,没有了发展,要环境喝西北风啊。至少,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等欠发达地区的人均gdp和瑞典一样了,再来环保吧。
有人批评格蕾塔的想法过于理想主义,且诉求难以实现。比如:要求全世界各国政府应该在10年时间里实现完全零排放;比如: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完全取缔燃油车、飞机机油;还比如:全人类都改吃素。
嗯,至少可以让格蕾塔们学学李子柒,自己动手,自给自足,将给环境的压力减到最少,看看学得来学不来。
关于当权世代vs未来世代的分裂,面对种种批评与咒骂,桑伯格在ted演讲是这样回答的:有些人似乎更关注孩子们应该按时上课,而不是他们的未来――整个人类的未来。我们只是孩子,那些呼吁我们应该回去读书的大人,其实你们应该上街抗议,对抗气候变化。
是的,当代人(那些老一代)正努力打造人造环境,人一生出来就是制造垃圾,从尿不湿、汽车、空调到外卖包装……留下一个烂摊子给未来世代。而当代人赚的钱如果用于恢复被破坏的环境根本就不够。
今天的破坏要用明天的努力来补偿。据经济学家测算,未来修补环境会让经济增长减少2-3%。而这个代价需要我们的孙子来支付。届时,孙辈一定会骂我们是“历史上最自私自利的一代”。难道不是吗?
但试问当代人,为了不被未来世代诅咒,你愿意为环保放弃现代生活方式吗?没有汽车、飞机,没有空调、冰箱,没有导致产生大量垃圾的网购,你愿意承受吗?
据12月15日报道,格蕾塔发布的照片显示,她靠坐在高铁地上,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身边堆满行李。 她给照片配文道:“正乘坐拥挤的火车穿越德国。我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但德国铁路回应格蕾塔的“春运照”:她有一等座的。
众所周知,环保权和发展权是这个时代的正题与反题。发展必须以透支环境为代价吗?答案是肯定的,各国各地区发展历史都表明了这一点,英国、美国、日本再到台湾地区都经历了环境灾难的历程。
否则伦敦就不会有“雾都”之称。但答案也可以是否定的,世界上也有发展不必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个案,只是不多罢了,比如瑞士。
中国要绿色gdp
回到中国。曾经,“发展就是硬道理!”现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改革开放四十年共创造了多少财富?有人估算在400-500万亿人民币,包括国有资产、不动产、金融资产。必须承认,这些巨量财富,除了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不少就是透支环境的成本。
中国高速发展四十年之后,忽然发现,用创造来的财富无法换回蓝天白云。
必须反思的是,我们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居住模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或误区。
环境约束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瓶颈。除非我们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居住模式,否则大自然就会频频发出警告。
我们的乡村也因化肥、农药的滥用出现了问题。田园风光没有了,土地肥力不可持续了。
我们的城市出了问题,垃圾围城,都市人日益生活在石屎森林的人造风景中;城市那自然的调节系统没有了,“水淹城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2012年北京的一场暴雨致死77个人。
当我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均在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时,就不难理解,为何国家要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应该说,在环保承诺上,中国是个作出了表率的大国,在国际上承诺了时间表,中国节能减排进入倒计时。
但同时应该看到,发展权vs环保政治永远不会停歇:一方面,绿色环保成为普世价值,成为与国际接轨的通道,也是产品的通行证;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人民为了饭碗,仍不得不以粗放的经济模式换取微薄收入,这是他们的发展权、生存权,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一味指责。
作为国家政策,则应秉持发展的理念,来取代经济增长的理念。
按照联合国有关社会进步的定义,增长不等于发展,后者要求除经济增长外,还有有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革以及人民福利改善,其中就有人与自然和谐。显然,片面追求增长无法推动社会进步。要增长更要发展,这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环保不只是国际政治,也更是为本土本民的长远利益着想。
中国的环境污染让gdp打多少折扣?我们给子孙留下多少碧水蓝天?要经济gdp还是绿色gdp?如何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
附:《新周刊》对环保的反思
多年来,新周刊对环保一直坚守守望者立场,不时向世人发出警醒。
modern(现代)一词,总是等同于“有效率的”、“快速的”,也等同于潮流与时尚。可最终发现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所谓现代化。现代化的未来图景是高楼、汽车、病毒、人选风景还是雾霾?
人类要为每一次贪图享受而忏悔,因为每一次贪图舟车之便都导致大气污染,每一次贪图冷饮之爽都导致大气变暖,每一次贪图方便的塑料袋都导致百年不可降解的垃圾……
觉醒的西方人士开始看重“简单生活”,把家搬到乡村,自钉木板房,不使用过多电器,挣有限的“薪水”,充分享受大自然中的空气、阳光。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被社会学家列为未来大趋势之一。
近来,李子柒田园生活视频的海内外热播,就是体现了这个未来趋势——你再现代化也不能脱离脚下的这片土地,这是全体地球人内心的呼唤。
什么是未来真正的奢侈品?不是名牌手表、香水、私人飞机、游艇,而是干净的空气、水和食物。
纯正的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奢侈品。田园才是地球的头等舱。
这也必将催生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环保产业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将有万亿级市场规模。与此同时必将催生环保黑科技:通过高科技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排污或提升净化效率,是环保行业的发展方向。
还有新理念:倡导和改变生活方式也存有巨大的商机,环保产品将成为都市白领推崇的最大卖点,田园生活将成为一种新奢侈,李子柒们将引来众多追随者。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