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
张謇执着于科举考试26年,这段经历后来凝练成大生纱厂最早的“魁星”商标。然而最终使张謇的人生“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并不是科考,而是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和“棉铁主义”。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43岁的张謇才明白,自己最大的才能是经商办实业。虽然在他的时代商人仍没有足够好的社会生存环境,他依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为中国近代最有才干和成就的民族实业家,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
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使张謇一战成名,从1914年开始,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光是利润就累计有1000多万两,大生股票是当时上海炙手可热的牛股,兴旺的背后是13.7万枚纱锭日以继夜的转动。
张謇不仅成为富甲一方的实业家,也成为各派争相招揽的实力人物。1913年到1915年,兴办实业成绩斐然的张謇受袁世凯邀请,先后在熊希龄、孙宝琦两届内阁中任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是张謇人生最踌躇满志、大刀阔斧的一年,他全力以赴把自己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本领发挥到国家身上,一心搞好“富强之大本”。
“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张謇以纱厂起家,但他的格局却不止于棉纺织业,建成了庞大的通海企业集团。兴办实业十年,张謇的心得是:“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经过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洗礼,张謇成为一个主张稳定与秩序的保守主义者。他一生做事,起主导作用的始终是实业家的立场,最关心的是社会稳定和市场繁荣,希望国家经济政策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为商业活动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和沟通渠道。
张謇的嫡孙张绪武翻看祖父的日记发现:张謇在辛亥革命后与孙中山初次会面后评价他“不知崖畔”。“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和实力派的现实人物袁世凯合作。”1912年,张謇加入袁世凯阵营,担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获得了推行自己经济改革主张的机会。
1914年,为“一国事”效力的张謇做了11件事。
一,筹建大生三厂;二,带荷兰水利工程师贝龙猛勘探治淮;三,率实业团访美,并参观旧金山博览会;四,向全国征集良种;五,禁止滥砍滥伐;六,购入德国洋槐树种700余磅,免费分发全国19省;七,确立每年清明为全国植树节;八,护海缉盗,始开渔政;九,在沿海各省筹设水产讲习所;十,颁布《狩猎法》,保护珍稀动物;十一,创办泰属贫民工场,生产毛巾、藤器等。
这一系列举措,是张謇多年经商的集大成之思路。正是这样的理念,使他在南通做出了全国最卓越的企业,而在中国意图成就世界强国。但张謇的兴国计划并没有得到当权者的支持,他自己也没有足够的社会权力,宏伟蓝图成了纸上推演。
1915年,袁世凯筹备称帝。这与张謇的现代国家和商业社会理想相去甚远,他感到“于国民实业前途,茫无方向”,便辞职回到南通。
回到南通之后,张謇对出仕再无兴趣,彻底展开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在棉纺织领域大展身手。大生驻沪事务所最顶峰的时候,掌握3千万现金,可以透支600多万,全国各地的银行、钱庄争相为大生提供贷款。
“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早在为清政府效力期间,张謇就开始了实业之路。1894年,41岁的张謇千辛万苦中了状元,被授以六品翰林院修撰。1895年,张之洞派张謇筹办通海团练,但因《马关条约》半途而废。1896年,张之洞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1898年,他追随恩师翁同龢的脚步请假南归,继续“实业救国”,“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张謇人生的转机出现在1899年,这一年大生纱厂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建成投产。他请恩师翁同龢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大生的公事厅:“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大生纱厂开机第一年就有8万多两盈余,第二年净赚5万两,很快募集到20.75万两新股。
1901年,张謇又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建成纱厂的原棉基地——通海垦牧公司。1904年,他又筹建大生二厂,很快就筹足80万两股本,又创办轮船公司,开辟外江内河航线。1911年,大生一、二两厂共获净利润370万两。
赚到第一桶金后,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组成了唐闸镇工业区。他在唐闸西面建了天生港,又在天生港建了发电厂。同时在城镇之间修公路,使天生港成为南通的主要货物进出口港。
为供应纱厂原料需求,张謇大举发展棉植,在东台县和哥哥共同围垦土地,兴办大赉、大丰、通遂、中孚等公司。
在张謇的努力下,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他也与连云港沈云霈、赣榆许鼎霖并称苏北三大实业家。日本学者橘朴认为,张謇创办的企业与盛宣怀、梁士诒的官办企业不同,“自负盈亏,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企业无异”。
1903年,张謇赴日本参加大阪博览会,对日本在工业动力革命方面的进步叹为观止,大开眼界同时感到失落。1906年,在张謇的策划下,大清国参加了1906年意大利米兰渔业博览会,获奖牌、奖凭一百余。这使清政府认识到“求国之富强必在工商之发达,而欲求工商之发达,则必自设立赛会开始”(《论派员至美赛会之宜慎》),从此开始大力支持参展设展,鼓励商家出洋参赛。
1910年,张謇在江苏江宁组织了中国自己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美、英、日、德、东南亚各国都派来代表团,展品来自全国22个省,参观人数达30万人次。
在张謇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不是以官员巨贾的身份出现的,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绅商。
在清末的全国性立法机构中,各省“民选”议员的绝大多数是士绅。他们不仅仅是宗祠的话事人,也是根植于乡土社会而直达中央权力体系的角色。“绅权”由此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相对独立,不因人事更替而兴废,因而他们所做的事具有较强的延续性。
在张謇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不是以官员巨贾的身份出现的,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绅商。这一身份使他得以在南通持续推行一系列开创性的实验,他的生意并不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但由于建学堂、开交通、造公园、兴水利、办慈善,他获得的社会声望是其他人不能比的。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1907年,创办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创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也就是今天的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医学专门学校、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也就是今天的扬州大学、南通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并陆续兴办一批幼稚园、小学、中学、盲哑学校和伶工学校。
1905年,张謇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9年,创办了南通电灯厂,开始用电灯为城市照明;1913年,建立大聪电话公司,在南通开通邮政和电话业务;1916年,设立气象台,为生产和生活预报天气;1919年,建立南通更俗剧场。
在张謇的努力下,唐闸人口到1920年已接近5万,南通形成了城市的雏形,被建筑学家吴良镛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在国外发行的地图中,很多中国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唐家闸却成了一个绕不过的地标。
胡适在为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所做的序言中评价道:“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历史学家章开沅称张謇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锋”,将张謇看做开疆拓土的先行者。日本学者中井英基也认为,应该将张謇与孙中山、康有为等人相提并论。
1922年,在京沪报纸举办的“最景仰之人物”调查中,张謇得票为众人之冠。
但由于没有稳定社会和政府支持,繁荣背后也潜藏着巨大的危机。1922年,棉纺织业爆发危机,张謇破产。
1926年,他在南通因病逝世,墓门上预作的对联写道: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身伴五山灵。
张謇创办的大生系统企业
名称 创立时间 资本额
大生一厂 1895 250万两
通海垦牧公司 1901 21万两
广生油厂 1903 9万两
大兴面粉厂 1902 2万元
资生铁冶厂 1905 24.1万两
大隆皂厂 1902 2万两
大中通运公行 1902 2万两
大达小轮公司 1903 12万两
大生轮船公司 1903 2.6万元
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 1904 2.52万元
达通航业转运公司 1906 1.35万元
泽生水利公司 1905 2.05万元
同仁泰盐业公司 1903 10万两
阜生蚕桑染织公司 1903 6.68万元
颐生酿酒公司 1905 5.2万元
翰墨林印书局 1902 1.725万两
懋生房地产公司 1905年前后 ——
颐生罐诘公司 1907年前 2万元
(资料来源:《南通现代化,1895-1938》常宗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