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卖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会玩,可以说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在延续的能力。追剧、玩游戏、逛淘宝、刷视频,现代人打发时间的项目实在太多了……
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古人的娱乐项目也是没少,体育类、棋牌类、观赏类统统安排上。斗蛐蛐便是当时最流行的娱乐活动之一。斗蛐蛐也叫“斗蟋蟀”“秋兴”“斗促织”,自宫廷到民间,喜好此戏者大有人在,以致历史上竟出了有名的"蟋蟀宰相""蟋蟀皇帝",文人间更是借蟋蟀之名斗才华,至于民间的"蟋蟀迷"们,就更不计其数了。
宋 牟益 《茸坡促织》(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俗话说,玩虫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罐是众多玩家的必备之物,一对蟋蟀,一只陶罐,几条草茎,便可来上一段紧张刺激的battle。蟋蟀罐,如今也是文玩杂项的一项,深受藏家喜爱。今年西泠秋拍将推出“秋吟·龚心钊、高振霄、高式熊家藏宫廷蛐蛐罐雅玩专场”,37件促织雅玩及过笼、水槽、探筒等虫具,从“南盆”到“北罐”,大有讲究。
北京琉璃厂老古玩商中曾流传这么一句话:“六个子玉蛐蛐罐能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所以可别小瞧这一只小小的蛐蛐罐。
西泠2022秋拍将推出“秋吟·龚心钊、高振霄、高式熊家藏宫廷蛐蛐罐雅玩专场”
斗蛐蛐上瘾风潮
“蟋蟀皇帝”“蟋蟀宰相”
最早在《诗经》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句子,写明了蟋蟀是一种代表秋天的虫子,而我国甲骨文中的“秋”字,就有蟋蟀的形象。
据史料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此时人们把蟋蟀作为宠物饲养。后来,人们在玩赏过程中发现了蟋蟀好斗的特性,于是从宫禁开始兴起斗蟀之风。
清 崔鏏 《斗蟋蟀》图源:中国嘉德
到了宋代,斗蟋蟀就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南宋时期还出了位有名的“蟋蟀宰相”,即权相贾似道。
当襄阳城被蒙元军队围攻的时候,他把情报藏起来不报给朝廷,也不派去援兵,却整天躲在家里和自己的小妾们斗蟋蟀。作为南宋重臣,贾似道因斗蟋蟀而误国误民,落得个千古骂名。然而,他作为斗蟋爱好者,却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称得上是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捕捉、收买、喂养、斗胜、医伤、治病、繁殖蟋蟀等方法。
“蟋蟀宰相”贾似道
《促织经》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
说到斗蛐蛐,那不得不提一嘴“蟋蟀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作为斗蟀届的大佬,明宣宗对于蟋蟀的质量要求很高,还专门派人到江南去寻找能斗的蟋蟀。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杂物云:“余祖月溪翁云,蜂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盖宣庙有此好, 采之江南者。苏太守况锤被敕,索千个,不许违误 ,此宣德九年七月事也。”
《朱瞻基斗鹌鹑图》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别开生面地让后人见识了朱瞻基“斗鹌鹑”的情景,实际上朱瞻基最爱好的还是斗蟋蟀。
当时质量好的蟋蟀均出自中国苏州一带。当地一名负责征收税粮的粮长受上司的委托去市场上买蟋蟀,他在市场找到一只特别好的,用自己骑的骏马换了回来。他的妻子看到丈夫居然用一匹骏马换回了一只蟋蟀,感到很奇怪,于是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打开了蟋蟀罐。
谁知蟋蟀一下子从罐子里跳了出来,恰巧被走过来一只大公鸡吃掉了。粮长的妻子觉得自己闯了大祸,非常害怕,哭哭啼啼地上吊自杀了。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就是记载当时这一惨事的血泪篇。
清代更是集斗蟀之大成,编出了很多关于蟋蟀的书籍,如金文锦的《促织经》、石莲的《蟋蟀秘要》、朱翠庭辑的《蟋蟀谱》、金六厂删定的《促织经》等。清朝的王公贵族更是对斗蛐蛐这个游戏青睐有加。每年秋季,京师会架起宽大的棚场,在官方的组织下开局,无数赌徒的眼睛都盯在了小小的蟋蟀身上。如今存世的很多斗蟀用具都产生于那时。
2022西泠秋拍
清 · 吟秋馆款白泥盆
盖上铭文:吟秋馆。
罐底铭文:吟秋馆。
说明:原配黄色菱花形锦盒,盒上题墨书 :白砂盆,吟秋馆。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通高:10.5cm 深:7.2cm 外径:12.2cm 内径:10cm
斗蟀有讲究
分“南盆”“北罐”二派
“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斗蟀能让皇帝宰相上瘾也不足为奇了。
斗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选罐用器、喂食饮水、饲养调理处处有门道。而收藏蟋蟀罐也是其中一乐,很多制作精美的蟋蟀罐往往会被斗蟀爱好者作为收藏品。
2022西泠秋拍
清· 豆叶池艁款红木筒形蟋蟀罐
罐底款识:豆叶池艁
说明:原配黄缎锦盒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通高:10.2cm 深:7cm 外径:11.9cm 内径:9.5cm
所谓玩虫一秋,玩罐一世。蛐蛐罐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南宋时期即已有之,到了明清就很流行了。蛐蛐罐的质地有瓷、陶、玉石及漆器等。一般北方人称“蟋蟀罐”,南方人叫“蟋蟀盆”,古文献中也多称“蟋蟀盆”,其实是同一类器物。北罐通常都比较厚,养虫隔音好,南盆造型小巧且透气性好,各有特点。(以现在对器物命名的标准,深腹称为罐,这类器物称作“蟋蟀罐”应该更合适一些。)
北罐壁厚,南盆壁薄,这和南北方的气候有关,壁薄是为了散热去湿,壁厚则冬暖夏凉。因为蟋蟀喜阴、喜潮湿,畏光,夜间活动,最喜栖息在砖石瓦砾之中,所以泥浆制作的罐子最符合它的习性,于是,蟋蟀罐以陶制最为多见。
2022西泠秋拍
明宣德 · 大明宣德年制款澄泥浮雕八仙过海图蟋蟀盆
罐底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盒上墨书题签:明宣德澄泥促织盆。褱。为龚心钊题签。
说明:原配蓝色锦盒。澄泥罐底款为“大明宣德年造”方框竖款。款识笔法与宣德官窑及官窑漆器款识一致,可推测为皇家订制产品。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通高:10cm 深: 8.5cm 外径:13cm 内径:10.8cm
蟋蟀罐又有“斗盆”与“养盆”之分,分别供蟋蟀对战搏斗与闲暇体养之用,养盆中又可置“促织窠”,既用以丰富蟋蟀的活动空间,又便于换盆时转移蟋蟀。促织窠又称过笼,产生很早,在宋代时已经出现,很可能与陶制的蟋蟀罐同时产生。
2022西泠秋拍
清 · 旧制促织窠一组十件
说明: 原配难翅木盖盒。
盒上墨书题签: “旧制促织窠。辛酉装置。囊兮。水晶、白瓷、紫砂、文石”。此与龚心钊旧藏器物特有包装一致,其对器物的珍爱可见一斑。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最大过笼高:3.5cm 长:7.5cm 宽:4.5cm
最小过笼高:4cm 长:7.5cm 宽:4cm
《景德镇陶录》援引明人沈德符《敝帚斋余谈》记载:“宣德时最娴蟋蟀戏,因命造蟋蟀盆,今宣窑蟋蟀盆犹甚珍重,其价不减宋宣和盆也”。明代蟋蟀罐不大重视名款,但文人气息已较重,赏玩兼具。清代中后期开始,制作工艺提高,名家辈出,式样、风格越来越丰富。
2022西泠秋拍
明宣德· 宣德年制款紫砂、石雕蟋蟀罐一组四件
紫砂盖底款识 :宣德年制。勇战三秋。大明宣德年制。
罐底款识 :勇战三秋。
说明:原配榉木提箱。底落宣德款,十分难得。
另一盖底阳纹楷书“勇战三秋”,“勇战”不辞,系制作者为区分品种而制造的噱头。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赵子玉是清康熙时制作蟋蟀罐的名手。清中期才女丁佩《萝窗小牍》曾提及:“赵子玉,家北京,清初人。善制澄泥蟋蟀盆,式既古雅,刻镂亦精。好事者珍之,亚于宣德。”
赵子玉造蟋蟀罐为澄泥陶制,色淡如绿豆,精致规整,质地光润,罐内以夯土为底,盖子底下有长方形阳文双线印框,多题有“恭信主人”“淡园主人”“古燕赵子玉造”“古燕赵子玉制”“乐在其中”“大清康熙年制”等款识。他制作的蟋蟀罐名品甚多,有“绿泥”“鳝鱼黄”“瓜皮绿”“藕荷色”“倭瓜黄”等名品。不过,流传至今的赵氏蟋蟀罐多为仿制赝品,真品甚少。
2022西泠秋拍
清·赵子玉款白澄泥平盖式小蟋蟀罐一对
盖底款识:赵子玉。
罐底款识:赵子玉。
说明:原配墨绿色老锦盒。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通高:7cm 深:5cm 外径:6cm 内径:4.5cm
款者简介:赵子玉,活动于康熙年间。善制澄泥蟋蟀盆,式既古雅,刻镂亦精。时人多珍之,称其作仅次于宣德的蛐蛐罐。
晚清以来,不乏传承正统、家藏巨构的泽古之士,好虫而藏之,清代著名外交官、瞻麓斋主人龚心钊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但收藏蟋蟀罐,也养蟋蟀,但却舍不得斗,只欣赏蟋蟀之神态、精神,遇到天冷还会喂蟋蟀吃维生素。
1960年,龚心钊的第三代后人将家藏文物捐入上海博物馆,共计600余件,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表彰。捐献器中就有一大批紫砂壶和陶制蟋蟀罐,龚心钊所藏的蟋蟀罐大都是“赵子玉”款的作品。
2022西泠秋拍
清· 毕茂林制款紫砂蟋蟀罐
罐底款识:毕茂林制。
说明:原配蓝色锦盒,锦盒上有墨书题签条,惜已破损。
來源:龚心钊旧藏,高振霄、高式熊递藏。
通高:11.2cm 深:9cm 外径:12.2cm 内径:10cm
蟋蟀虽是玩物,但其本身也是具备文化韵味的。古人将玩蟋蟀分为三种境界:其一玩物丧志,其中典型便是南宋的“蟋蟀宰相”贾似道;其二玩物娱赌,意为玩蟋蟀只是为了娱乐或小赌怡情;其三“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是文人雅士所为,借蟋蟀之名斗才华,同时吟诗作赋。
小罐罐有大文章!斗蟀玩得好,也可以发展成为陶冶情趣、修身养性的一项娱乐。如今,斗蟋蟀这项传统活动某些城市还有延续,北京、杭州等大城市每年秋天都会举办斗蟋蟀大赛。小伙伴们,你会玩吗?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