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花城广州,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遍布满城的美食、四季盛开的鲜花和人来人往的商街。广州从来都是一个接地气的城市,但这种对地气的亲近,来自于广州人对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从永庆坊到东山口,从珠江边的博物馆到越秀山湖畔的花城文学院,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爱上逛文化空间,从书中去阅读一座城市。
文学与城市、人群的关系是什么?
“ai技术浪潮”或能阐述一二。当人们忧心自己所属的行业是否会被ai取代时,文学从业者依然保持冷静。ai撰写的文章漫天飞舞,但终归是前人灵感的堆砌物。情绪表达与想象力是人类与机器的最大区别,而记录时代因素、捍卫个体独特的工具,是文学。毕竟,你很难想象一个精神世界空洞的人,如何感知生活。2023年3月25日上午,花城文学院将在广州成立。当晚,一批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和青年作家齐聚广州,共同见证“有风自南——花城文学之夜暨2023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
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花城文学院由广东省出版集团联合广东省作协、广州市委宣传部共同创办,自2022年起,计划三年内共同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交由花城出版社运营。花城文学院与“有风自南——花城文学之夜暨2023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将文学的风吹遍南方,吹开记载时空秘密的书籍。
3月25日,花城文学院将在广州成立。花城文学院座落于广州越秀公园湖畔的陌上花开文化空间,前望绿水背靠青山,春天的嫩芽与夏天的蝉鸣,涌进这栋三层白色小楼,撩动看书的人。越秀公园是广州文化地标“五羊石像”的所在地,也是广州两千年历史文脉的起点。走进花城文学院,你会发现,一楼高至天花板的书柜上,小说散文、百科全书、纪实自传、外文书应有尽有;往里走几步,是咖啡厅和新式茶饮店。二楼、三楼,有文化空间和报告厅。小楼外,是小巧精致的花园。花城文学院,旨在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文化空间,与更多产业、更多领域产生连结,推动文学追随时代步伐,让文学产生更大能量、影响更多人群。花城文学院座落于广州越秀公园湖畔的陌上花开文化空间。
花城文学院聘请麦家、陈晓明为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并现场签约8位优秀青年作家及评论家。正如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所说:“花城文学院是一个能推动作家与作家、作家与读者交流的平台。”
花城文学院的签约作家及评论家,在签约期内,创作2篇以上涉及广东题材的作品,刊发在《花城》杂志或在花城出版社出版,掀起南方文学创作新浪潮。据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介绍,花城文学院试图探索解决广东文学生产机制的创新问题,通过名家驻馆、打造文学之夜、发布花城文学榜、启动创作项目、实现尊龙凯时旗舰厅的版权运营与孵化等各种形式,“鼓励作家们在题材、主题、观点、风格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创造,鼓励出版社在策划、编辑、形式、传播、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形成文学精品生产的广东路径,拓展文学边界、凸显文学价值”。“对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永远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
3月25日晚,“有风自南——花城文学之夜暨2023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将在广州友谊剧院举办,现场揭晓10部入选作品并颁发荣誉。当晚,珠江边的广州塔led大屏上,将环绕闪耀着“有风自南 文学绽放”等字样——本届花城文学榜主题为“追光·踏浪”,文学是海岸边明亮的灯塔,热爱文学的人是踏浪而来的弄潮儿。1979年,《花城》杂志在广州创刊,为中国文学打开了一扇南窗;1981年,花城出版社创办,以大批原创文学精品引领了沈从文热、先锋文学热、王小波热、武侠文学热、琼瑶热、席慕蓉热等中国出版潮流。40多年来,无数热心读者支撑了“花城ip”茁壮成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花城文学榜出现在南方几乎是一种必然,正如扎根广州的著名作家黄灯所说:“对于非虚构作家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写作者理解世界的眼光和视角——怎样才能获得这种眼光和视角?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对我来说,是因为我来到了广州,才会有这种眼光和视角。我到广州已经20年,广州给我很多滋养,激活了我以前的生活经验,让我突然发现,自己可以换一种眼光来审视以前的生活、审视故乡和亲人。”“城市滋养文学,滋养热爱文学之人。” ——《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
3月25日的广州,是暖煦的,是春天的,是飞扬的,是文学的。在这场国内首个以“文学”为主题的歌舞沉浸式主题晚会中,获奖的作家是主角,他们在充满诗意的文学意境中,与文学融为一体。花城文学之夜由“唐宫夜宴”节目策划团队打造,以浪漫的“追风”故事为脉络,呈现10个原创文学主题节目。据总导演李维佳介绍,晚会精心选用了一批广东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优秀文艺院团参与,致力体现岭南文化特色、表达大湾区时代精神。为进一步渲染文学作品的画面感、解构文学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晚会与原创的歌舞、粤剧、朗读等艺术形式结合,让4位“追风少年”(新生代)分别进入4个场景,通过与“读境人”(前辈)的交流,阐释文学之于当代社会的功能与价值。4位追风少年,代表文学的希望与未来。他们在“时空之境”中,探寻文学建构时空、让经典历久弥新的力量;在“物我之境”中,感悟文学直达心灵,让人自信自知、重构自我的力量;在“意象之境”中,结构文学的内在表达与外在符号;在“未来之境”中,追随思潮之风,探索文学的未来。晚会将由新华社千万级用户账号、广东共青团百万级用户账号和新周刊账号在b站进行联合直播。晚会现场将邀请有影响力的年轻up主,将文学化的理想内核融入年轻向的表达方式,直抵千万年轻用户群体,共同传递进取、包容、无界的文学精神。文学有千百种形态,有千百种表达,我们对文学有千百种依赖。3月25日这个春日,是我们对这种依赖的表达,也是我们与文学羁绊的开始。
歌舞终会结束,但文学之风永不停歇。风继续吹,从广东吹向全国,吹向海外,吹向过去与未来,吹进城市与乡村,吹进读书人的心里。
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的话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说到《诗经》时,并不觉得它离我们很远。《诗经》诞生年代的建筑、技术和纺织品已经落后了,但《诗经》里的句子至今仍被引用。我们说到荷马、但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时,同样不觉得他们离我们很远。一个好的作品可以影响世界,影响几百年几千年。”
文学是一次又一次敲击,永久回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