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卖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古语有云:“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几千年来,蜀道虽难,仍成就了成都这座“天府之国”,如余秋雨所说:“蜀道虽难,有成都在,再难也是风雅!”
近几年,成都这座城市日益受到艺术家的青睐,许多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只在这里办展,他们更倾向于在成都“扎根”,融入当地生活,用艺术灵感与这座城市共融共生。
诸君可细品一杯盖碗茶,且听我慢慢道来……
来到此地的原因多种多样
留下的原因只有一个
苍鑫
苍鑫在2019年因为爱人的原因来到了成都,又碰上了外部的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再加上他认为“爱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所以他就顺势在成都安家,至今三年有余,北京有活动和项目的时候才会偶尔离开。
苍鑫正在创作《脉搏日记》
在定居成都之前,北京是他待过最长的城市,此后他也一直在南方游牧。年轻的时候,他很喜欢北方,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发现自己慢慢喜欢上了南方。在广州、上海都曾建立过工作室,后来发现成都最有意思。
“恒常与异变——苍鑫个展”现场,成都麓山美术馆,2020年
它非常接地气,有烟火味,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气候也很宜人,好吃的很多,美女也很多。众人在艺术这一板块的参与度很高,不像北京,虽然也是文化城市,但多是“北漂”,本地民众对艺术的参与度很低。
而且这里诗人众多,当代艺术特别发达,道观、佛寺林立,有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让他产生好奇心、探索欲,给他很多灵感。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祭坛,还有正在挖掘的三星堆遗址,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气息、所传达的精神含量、涵养都能给人一种特别的力量,特别有灵性,没有这片土地的滋养,他的祭坛系列就无法诞生。
这是一个为期99天的项目,苍鑫将实施10场个人行为表演,5次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的现场行为,5场跨领域的学者对话,以及一件跨越99天由公众参与完成的互动装置,延续了其对生命意识和社会现实的探索和关注,也对当下和未来的问题展开质疑和追问。
【病毒祭坛】行为现场手稿
刘静云
群展海报
在“陋室”里维持自己的一种创作需求,上个月他们做了一个群展,大家在日常闲聊中就把展览“玩”出来了。许多市里人慕名前往观看,现在村民都喜欢去找他们闲聊,这种自然、闲适的气息,共生的感觉很美妙。
李明
李明多次在北京、广州、成都等地举办个展,现工作、生活于成都和济南。对于他来说,济南是血液里与生俱来流淌着的“故乡”,广州是在未来会有更多艺术交流、举办展览的商业都市,而成都则是他艺术创作的“桃花源”。
《双牛》 李明 97×133cm 纸本水墨 2021
不知不觉,他在成都已经两年了,他喜欢成都闲散而不懒散的生活步调,西南地区自带当代艺术历史积淀,又有因年轻人聚集而带来的活力。在此地,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鲜艳色彩开始出现于李明的画中。他在意象和抽象的语言中寻求到了更多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对话的机会,《我的桃花源》水到渠成地诞生了。
《我的桃花源》 李明 187×144cm 纸本水墨、材料 2021
姚磊
1983年生于河南巩义,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油画方向的姚磊因为毕业的惯性,从上学至今,他在成都工作、生活很多年了。对于他来说,在成都生活及从事创作就像吃饭、喝水一般自然,既然在此地可以画画和生活,慢慢地他就被这座城市“留住了”。在此之前和之后,他都没有在成都以外的城市生活和从事创作。既然无从比对,其实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成都这座城市很有利于他的生活和创作。
《迷失的地丁(一)》 200×150cm 亚麻丙烯 2014
成都的火锅和山水都让他觉得比较舒服。他拿床和梦的关系作比,“床影响睡眠自然也就没有梦,在没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相对舒服的床,有利于睡眠,自然也就容易产生梦。”再有就是与客体之间的陌生感,作为一个出生于北方的人,在南方长时间的生活与创作,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地缘、文化上的冲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有夹层感。
杜甫草堂一角
他举了杜甫的例子,出生于1100多年前的杜甫同样是河南巩义人。“就比如说杜甫,你很难说他是成都的诗人, 他处在‘血缘地’与‘长安’之间的夹层,继续完成着与‘长安’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个‘长安’已经不是简单的地理名词了。”
就像千年之后,在这片极乐之地上,对于艺术家而言,成都也成为了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被不断建构和瓦解的流动状态,是不断身体力行的实践和推动。这种夹层感也推动他开始思考存在、个体与时空的关系,杜甫写的《绝句》有一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话也带给姚磊不小的启发。“如果出生和成长的环境伴随着雪山,那么就会很难把‘雪’和‘时间’建立起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迷失地丁”系列就是从这种体验开始的。而这种体验在成都这片土地上时时刻刻都能产生。
张琪凯
一个地方能留住人,除了它的地域风情,饮食文化,更主要的是它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以及这个地方的友人。
成都人追求安逸,但能感觉到这座城市充满着活力,有着自成一体的舒缓节奏,也保有认真做事的态度,看似崇尚超凡脱俗的境界,却有愤世嫉俗的情怀,既有打牌、采耳的市井风情,又有峨眉、青城的道场。
去年来成都后,结识了很多集聚在成都的艺术家、诗人、现代舞者等等,虽然成都当代艺术创作的方法、语言、氛围、认知、理念、收藏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你能感觉到它发展的潜力、愿景和动力,这是目前国内很多大城市所不具备的。
张益昇
《繁华尽是梦-等爱如烟》46×70cm 水墨宣紙
何以成为“艺术第四城”?
谈起中国的艺术发展,大家不自觉就会想到北京、上海,成都其实在多年的发展中悄悄登上“艺术第四城”的宝座。
成都的宜人性
生活成本也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适合艺术家进行长时间的“产品孵化”,城市氛围独立且包容,与外界也有很多的平等交流。曾有人认为成都是中国当代艺术“乌托邦”。著名学者吕澎亦有提到:“成都平原的生活环境被认为更加平和并具有悠闲的特征,这有利于艺术家的心境。”
茶馆在成都随处可见,大家都爱悠闲地喝一碗茶,让生活慢下来。
发展势头迅猛
作为一个有着2000万人口的新一线国际化都市,对艺术也有相关的政策扶持。美院与政府合作的“川音艺谷”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除此之外,交通的便利让蜀道不再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迎来投运一周年,该机场的正式启用,让成都成为中国大陆继北京后的第二个拥有双4f级机场的城市,便于艺术家多地往返。
川音艺谷一角
得天独厚的优势
成都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里是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的遗留之地,有“自古诗人皆入蜀”的历史传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就一直是现当代艺术较为活跃的城市,也是中国先锋艺术的策源地之一。
2008年,周斌和刘成英共同发起了“首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如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得到了麓湖•a4美术馆、麓山美术馆、大浦当代艺术馆等艺术机构和院校较为稳定的赞助和互动,这种跨机构的合作既彰显了艺术节的魅力,也看到了成都艺术生态的多样性。
艺术机构多元生长
成都诞生过国内首批最早的三大民营美术馆之一的上河美术馆,如今,艺术机构发展也已颇具规模,且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比如麓湖•a4美术馆经过10多年的尝试和探索,从原来推广当代艺术的先锋空间逐步升级为多元化的美术馆综合体。尤其是对儿童艺术节的打造和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升级,麓湖•a4美术馆已经远远走在了国内最前沿。
麓山美术馆的驻留项目已经成为成都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项目,艺术家通过驻留的方式,与成都发生关系并进行创作,间离效果所带来的特殊感受刺激着艺术家通过各自的创作手法,重新“完成”成都这个“地方”。
成都当代影像馆是专注于当代摄影及影像艺术的专业影像美术馆,陆续推出了荒木经惟和森山大道等重量级艺术家的展览。
成都当代影像馆正在展出的《我与你:埃里克·索斯》现场,埃里克·索斯在2004年凭借《眠于密西西比河畔》这一拍摄美国小镇人物肖像的系列第一次受到关注。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内,中国当代艺术榜上的前十名艺术家有一半都来自或进驻成都。最着名的艺术家大本营就是“蓝顶艺术基地”,吸纳了罗中立、张晓刚、方力钧、刘家琨、欧阳江河等艺术家,不远处还有周春芽、何多苓和杨冕。老牌与新兴艺术家在这此交流。用画家何多苓的话来说就是:“这里是艺术活水的源头。北京、上海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交易中心,那成都就是艺术生产基地。”
蓝顶美术馆一景
除此之外,浓园、高地等为代表的老牌艺术生态聚落也是中坚力量,近年又涌现出栀子街、田园印象、中国艺库等新兴艺术聚落。艺博会art chengdu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优秀画廊参加,成都双年展的举办标志着成都文化圈完成了从地方艺术群体到拥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史过程,这些都为成都的艺术生态注入了更多活力。
艺术家、收藏家、画廊、博览会、美术馆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构建,能让艺术家“静下来创作”的环境,为成都注入更多青年艺术家“来了就不想走”的理由。所以,成都被称为“艺术第四城”,成为艺术家的“天选之城”也就不足为奇了。
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