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土卫六
编辑 | 刘车仔
题图 | 《闪电侠》
“有笑有泪、暑期最佳”“史上最好的超级英雄电影”……
这是华纳旗下dc影业最新电影《闪电侠》映前的高调口号。然而,上映后票房却并不如预期。
《闪电侠》的口碑,国内比国外高。
先来看看这部电影的口碑——
imdb 7.4,看起来中规中矩,但这个评分不及剧版《闪电侠》7.5的分数,也不如《新蝙蝠侠》的7.8分;
烂番茄新鲜度66%,连近期上映的皮克斯票房垫底作品《疯狂元素城》,新鲜度都有70%以上,更不用说对家索尼的《蜘蛛侠:纵横宇宙》的90%;
最惨烈的是cinemascore的影评等级,只有b级,与《永恒族》《蚁人3》这两部公认的漫威大烂片收获的等级一致。
如此看来,《闪电侠》绝非华纳领导层口中宣称的“史上最好的超级英雄电影”。
6月16日才上映,5月24日就开始造势口碑有多好了。
口碑不达预期的同时,票房也不容乐观。《闪电侠》成本超过2亿美元,按照业内惯例需要三倍回本,也就是需要6亿美元票房才能开始盈利。而该片上映首周,全球票房仅为1.3亿美元。
通常,首周票房占总票房的比重约为40%,照此推算,《闪电侠》最终的全球总票房将落在3.25亿美元附近,回本无望。
《闪电侠》,折中主义产品
《闪电侠》的故事背景是dc漫画中的著名大事件——“闪点”。闪点可以理解为闪电侠母亲去世的时间点,他想通过超光速运动的方式回到过去救回母亲,结果引发时间线混乱:
海王的亚特兰蒂斯王国和神奇女侠的亚马逊族之间爆发了内战;布鲁斯·韦恩幼年遭劫匪杀死,母亲受刺激成为小丑,父亲托马斯·韦恩成为蝙蝠侠……一番混乱之后,闪电侠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又穿越回过去阻止了那个要救母亲的自己。
漫画中,由于闪点事件,海王和神奇女侠之间爆发内战。(图/《闪点悖论》)
如果按照漫画设定来拍,故事规模十分宏大,电影可看度就更强。比如扎克·施耐德导演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虽然口碑也不是很好,但蝙蝠侠和超人对峙的场景视觉爽感很足,神奇女侠的首次登场更加深了戏剧性和可看度,因此其全球票房达到了8.7亿美元,盈利为1.05亿美元,至少在商业上是成功的。
但就在《闪电侠》制作期间,dc高层发生了变动,《银河护卫队》系列导演詹姆斯·古恩成为了dc总裁,全盘推翻了扎克·施耐德时期主导的正义联盟系列规划,这就使得闪点大事件中原本的设定变成了不可能,故事自然也需要重新讲述。
三版结局,在第二版结局中,亨利·卡维尔饰演的超人也出现了。(图/《超人:钢铁之躯》)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部折中主义产品。影片的核心是时空穿越,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平行宇宙的概念。
电影里,“拯救母亲”作为闪电侠最主要的人物弧光之一被保留了下来——
主宇宙中的闪电侠少年时期母亲被杀害,父亲作为主要嫌疑人即将受审。一旦父亲被判有罪,闪电侠不仅失去了母亲,还将要失去父亲,这成为了闪电侠穿越时间救母亲的主要动机,因为救下母亲,也等于救了父亲。
闪电侠穿越多次后,回到了母亲被害之前的时间点,打算做些什么避免悲剧发生。但他很快发现,这个宇宙的蝙蝠侠退休了,也没有超人,而超人的宿敌“佐德将军”却重现地球。他不得不集结这个宇宙的有限力量——头脑简单版本的自己、老头子蝙蝠侠(1989版,迈克尔·基顿饰)、女版超人,但几轮打斗下来,不是蝙蝠侠战死就是女超人被抓。
时空穿越回去容易,回来就难了。(图/《闪电侠》)
闪电侠意识到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就像自己救不回母亲一样。临近片尾处,闪电侠再次回到了母亲被害的时间点之前,在乔装成陌生人身份和母亲温情对视之后,告别了这个宇宙。
放弃救自己的母亲,这是多么让人感到心酸。(图/《闪电侠》)
影片没有用穿越回过去找出真凶这种烂梗,而是直面过去无法改变的事实,在时空穿越型电影越来越多的当下,这份巧思很难得。
但糟糕的是,影片的节奏非常混乱。第一部分塌楼救人的环节非常冗长,闪电侠慢动作救婴儿部分的设计,也远不如《x战警:逆转未来》中快银的桥段。中间又花费大量篇幅去救女超人,稀释了“救母”主题的连贯情感。最后和佐德将军的打斗也没什么看点,甚至不如《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设计。
片头这段救婴儿的场景,冗长而且缺乏新鲜感。(图/《闪电侠》)
总结来看,故事中规中矩,算不上烂片,但也称不上是质量上乘。
“超英疲软”之下,
观众期待新叙事风格
这些年,“超英疲软”成了全球影市突出的现象。观众对密集的特效、千篇一律的叙事越来越厌烦,转而更加关注故事的情感与内核。
这也是超英电影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类电影的内核都与“拯救”有关,天灾人祸面前人类是脆弱的,渴望更强大的力量来解救自己,超英电影即为这种代偿的产物。
其实在原著漫画中,超英人物代表的内涵不止于此。比如绿巨人吸收伽马射线而诞生,背后其实是热核战争之下人们的恐惧,但到了大银幕之前却变成了一个只会乱砸的怪物。
大银幕追求的是大场面,讲求视觉效果,在资本的利诱下,超英作品变得模板化,尤其“平庸-觉醒-挫折-胜利”的四分段结构几乎成为标准。只不过角色各异,看着似乎新鲜。但要知道,漫威电影宇宙都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dc的超人、蝙蝠侠也换了很多人来演,这么多作品下来,观众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套路。
“超英疲软”,正是套路创作之下的必然结局。
饰演蚁人女儿的凯瑟琳·纽顿全程都是一个表情,表演不够投入,观众也无法共情。(图/《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
这样的电影,观众自然会用脚投票。但也有例外,漫威大烂片《雷神4:爱与雷霆》不仅特效烂,剧情也很老套。雷神一众去救人的场景,全程似乎嗑药了一样,一点紧张感都没有。但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也斩获了超过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这是因为,雷神这个角色作为漫威初代复仇者联盟成员,寄托着许多粉丝的情怀价值,尤其这是初代复联最后一部单人电影。
闪电侠有所不同,即使故事和演绎好于《雷神4》,闪电侠毕竟不是dc的一线角色,难以调动路人粉丝的关注。众所周知,dc“三巨头”是超人、蝙蝠侠和神奇女侠,再往后是海王,闪电侠只能排到第五。《闪电侠》在电影开头也自嘲了一把,只有在别的英雄没空时,正义联盟才会召唤闪电侠出任务。
特效不走心也就罢了,人物情感也很架空。(图/《雷神4:爱与雷霆》)
那为何情怀牌也不管用了呢?这部电影不仅集结了扎克·施耐德时期的主要角色,还邀请迈克尔·基顿回归,更有诸多老版角色“客串”,应该能唤醒很多人的记忆,但这种作用很有限。
要知道,迈克尔·基顿的蝙蝠侠是1989年的,那个时候很多影迷还没出生,更不用说更早版本的角色了。至于路人粉,更不会关心,也领会不到这些客串的意义。
迈克尔·基顿版蝙蝠侠与小丑。(图/《蝙蝠侠》1989版)
尽管华纳在国内外有很多点映场,还邀请了许多博主做口碑营销,但效果最终还是不理想。
不理想的最终原因,还是故事本身不够吸引人,即便有时空穿越这样的噱头加持。但现在的观众不只会看噱头了,共鸣和情感更加重要。
最近上映的《蜘蛛侠:纵横宇宙》,如果单论剧情,无非就是一群不同宇宙的蜘蛛侠之间碰撞与交锋的故事。但越细看就越会发现,这部片子不简单:格温和父亲、迈尔斯和父母之间的代际矛盾,迈尔斯“异次元体”背后的自我怀疑与自我价值实现,2099对绝对秩序的追求,蜘蛛朋克身上的那种“不服”……有的设定即使只有一个镜头,却让人印象深刻,而且能引发共鸣。
蜘蛛朋克身上那股“我特喵不干了”的精神,备受影迷推崇。(图/《蜘蛛侠:纵横宇宙》)
观众不仅需要形式创新,还需要价值共鸣,这就要求角色的立体化,而不只是像《闪电侠》片头救婴儿、《雷霆沙赞2》大桥救人那种自我感动和炫技。
好在dc迎来了一位善于人物个性塑造的新任ceo,这位ceo的代表作有漫威的《银河护卫队》系列和dc的《x特遣队:全员集结》,两部作品风格相似:人物个性鲜明、无厘头、节奏不拖泥带水。尤其《银河护卫队3》的情感表达非常饱满,让影迷们从头笑到尾也哭到尾。
《x特遣队:全员集结》衍生作品《和平使者》,“赵喜娜”主演,好评度也很高。(图/《和平使者》)
故事、人物和风格,这些元素可能会在未来的dc电影中得到更多强化,为超级英雄电影注入新的表达。
不用担心联动不足及连续性不好的问题,漫威虽然这两方面做得好,但联动太多已经导致观众在理解一部作品上要付出更高的时间成本。有网友曾经戏谑道:“看《复仇者联盟20》之前要补至少100部相关影视作品。”
不需要那么多联动,到时候能看到初代复联再集结一次就好。(图/《复仇者联盟》)
过犹不及,dc至少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时间线都被《闪电侠》重置了,或许之后会有更好的单体作品,就像《小丑》一样。
《小丑2》,lady gaga饰演小丑女,明年上映。
校对:杨潮
运营/排版:鹿子芮
评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