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边上
你有试过这样的想象吗?世间一切皆可变身为人。
国家可以变身为人——美国是正义感很强的阳光少年,精力旺盛却毫不顾忌他人想法;英国是逞强又爱挖苦的不良青年,最爱和法国吵架;日本是稳重认真的少年,性格死板常被人耍;韩国是口气嚣张的自我青年,每日都在想什么是自家的;当然还有中国,看上去是个小孩,实际上却是活了4000年的仙人,养着一只叫做滚滚的熊猫宠物。
省份可以变身为人——北京是要强的傲娇小孩,爱吃烤鸭,成天对着家里的一大堆旧物品发愁;上海是精明青年,典型的急性子,喜欢“精英”和“现代化”,讨厌被人说是“娘娘腔”;广东是什么都吃的大胃女,家里常有不明身份的人乱入,却丝毫不在意;四川是家境富裕的毒舌少年,经常和重庆还有湖南、湖北一起打麻将。
电视频道可以变身为人——cctv众频道就是兄弟一群,一套是喜欢标榜自己品位高雅的大哥,二套是财经精英却有着“生活小窍门”这种很“人妻”的爱好,五套是时差混乱经常在节目中睡着的讲解员,九套和十套是兄弟里最有头脑的两个知识青年,而十四套则是经常卖萌的大叔。
你还可以想象更多——你的诺基亚手机是戴着破烂草帽扛着锄头的大伯,你经常去的豆瓣网是患了“中二病”(初中二年级小青年式的自以为是的认知意识,来自伊集院光的广播节目《深夜的马鹿力》)的怕寂寞小正太,你每天搭乘的拥挤地铁线其实是任劳任怨的面瘫大叔,而那家速度奇慢的快递公司搞不好是偷懒的二世祖。
它们全都是目前国内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动漫拟人化形象。我们未必喜欢人,但却开始热衷“拟人”。拟人化爱好者们通过漫画的形式,把各种事物加以人格化处理,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动作甚至是语言和情感,不管风格是卖萌还是吐槽,腹黑还是傲娇,只要你萌了,任何元素都能变身成人。
网站拟人——把小众变成大众
他们在最早的饭否上相遇,因为热爱acg走到了一起,彼此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交集,他们有高中生、大学生,也有公司职员。2009年7月7日,饭否突然关闭,久等网站归来未遂之后,他们做了一个决定:“来做个册子纪念饭否吧!”
这组最熟悉acg的人,早就被日本的流行动漫培养出了拟人化的思维,他们习惯把豆瓣叫做豆娘,把百度叫做度娘,把饭否叫做饭娘或者饭叔,一旦哪个网站突然因为系统维护无法访问了,他们就会吐槽:“大姨妈又来了。”虽然这组人中的一部分曾经有过做“同人本”(日本漫画术语,指粉丝、爱好者根据原作的基本设定自己制作相关的作品)的经验,但这次他们决定做新的尝试:把国内国际各个流行网站全部拟人化,做一个网站的拟人化世界。组长烧焦饭说:“拟人化是动漫的基本表达形式之一,人物形象比起logo之类的东西更为生动,我们不过是用拟人这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我们对饭否的爱而已。”
2009年10月16日,饭否百日祭。这组人在那天建立了公式站(同人本术语,相当于官方blog)并宣布正式开始制作《饭否拟人本》,次日他们公布了主要的人物设定:饭否的形象分裂成一对兄妹,哥哥“饭叔”是个老好人天然呆,妹妹“饭娘”则是扎着双马尾的傲娇娘;谷歌是个水土不服的全能技术宅,百度是屡教不改的腹黑拜金少年;豆瓣是患了“中二病”的怕寂寞小正太,叽歪是活泼萝莉女仆;维基是知识型冷美人,推特是潮流先锋多金男……这样还不够,他们又以这些网站间各种微妙的现实交集而设定了拟人化后的攻受关系:谷歌在中国水土不服所以被百度推倒,但却与自己地盘上的推特是长期炮友,谷歌又疯狂地追求者维基,只不过维基冷美人从来不理他;推特是饭叔的偶像,是饭娘心中的白马王子;豆瓣是饭娘的青梅竹马,同样暗恋着推特的叽歪是饭娘的情敌……
这组人一直认定他们在做的是一件非主流的事情:“饭否用户本来就是小众,做法又是同人本里面非常小众的拟人本,我们是小众中的小众,从最开始就没打算让大部分人接受。”但恰恰是这件小众的事情变得大众了,2010年6月,为推出拟人本而制作的宣传pv在微博上被疯狂地转发着,pv中新加入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拟人化角色,前者是小心眼的领军人物,后者则是穿着企鹅装的贫乳萝莉。即使是不了解同人本和腐文化的大多数网友也能从现实中各网站的关系看出这些拟人本中的恩怨情仇,最让人会心一笑的是片尾出现的那个能够决定网站生死的神秘黑衣人,他的名字叫做——“官刑部”。
这组人的名字叫做“饭否拟人本组”,他们是国内拟人化风潮的开始。“饭否拟人本组”最终制作出了《食@否》和《反@否》两个拟人本,以单本45元的价格在同人展和网络上贩卖,这和日本成熟的同人本制作发布渠道几乎是一致的。
地铁拟人——萌化让现实更有爱
谁都不会想到,是北上广那些永远让人们充斥着抱怨声的地铁线,将国内拟人化风潮推向了高潮。在网上搜索“地铁拟人”,你可以找到大把的“帝都地铁拟人”系列、“魔都地铁拟人”系列、“妖都地铁拟人”系列,在微博上这些系列甚至经常被地铁公司的官方id频频转发。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三个城市里悲催的一号线故事:北京的一号线裸着下半身露出浓密的腿毛,五号线冲他大喊“大哥先把裤子穿上”,他一脸抓狂地吼道:“可恶!为什么就只有我没有屏蔽门!”上海的一号线因为不及二号线受欢迎,心里的台词永远是:“明明俺是老大,那绿色的2货为毛那么嚣张?!”广州的一号线和三号线一起赖在地上打滚:“今天人好多啊,好累……老二说我们如果再赖在这里打滚的话他会把体育西站给炸了。”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城市,不管你曾经对地铁站的各类不规范措施有多么不满,这种近乎娇嗔的语言表达方式,都能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这是一种巧妙的消解方式。虽然从人设和画风的差异上可以看出,北上广每个城市都有好几组不同的人在创作地铁拟人化,但他们几乎选取的角度都是一样的:以平时乘坐地铁的感受为出发点,结合官方资料和新闻报道,把缺点和毛病加以萌化,这样来设定每一条地铁线。如果一条线没有自动扶梯又少建遮雨棚,就被设定成喜欢劳动而且习惯风吹雨打的朴素性格;如果一条线人流量过大拥挤非常,就被设定成每天很辛苦但又毫无怨言的和蔼可亲性格;如果一条线人流不均等,就被设定成傲娇和怨妇的性格;如果一条线换乘路途太长,就被设定成生性好动的性格……
一位魔都地铁拟人化的业余创作者是这样总结的:“我们自己乘坐地铁也会有一些抱怨或是不满的情绪,但当我们以缺点来体现拟人化后的地铁线时,其实是一种让世界变得‘有爱’的好方法。当你把拥挤或是漏水这种事件萌化处理成一个人的情绪和性格以后,你会变得能够理解他,反而能够平息暴躁的心情。”
与“饭否拟人本组”不同的是,地铁拟人的创作圈几乎都是女生,而且多为画同人出身的大学生。如果说日本有著名的宅男铁道迷,她们绝对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女子地铁控,搜集各种地铁相关新闻,考察新建地铁线路是她们的爱好所在,她们对每条地铁线的历史和运行状况了如指掌,宅男或许会因为喜欢铁道而热衷于拍照、制作手办和购买周边产品,她们却会通过女性的思维方式将机械化的东西画成柔软的漫画形象,轻易把枯燥的东西变成为萌点。
地铁拟人的一些创作者开始在考虑出同人本的计划,计划打造成以地铁沿线观光为中心的全年龄段的读物。从这一点来说,优秀的地铁拟人创作,不仅是地铁爱好者的教科书,更是对地铁陌生的人群的旅游指南。
电子产品拟人——每个产品都是一种人生态度
这个人是个数码控,他光是电脑就有7台,拥有各类带显示屏的产品不下30台,每天都在浏览科技新闻,关注新的数码产品资讯。某天,这个人在数码论坛里一个“是win好还是mac os好?”的帖子里跟网友吵了起来,他的观点是“mac续航时间可达10小时,而win只能跑4小时并更为厚重。在相同的软件需求下,我出门一定会拿mac”。而对方却反驳说“win的软件丰富而且有网银……”这个无厘头的论据让他有点崩溃:“嗯,网银……假如我出门拍片子,要带一大堆器材,在选择能续航10小时的mac和只能续航4小时的win来处理照片时,突然想起:哦!win还可以上网银呐!然后将又厚又重的win笔记本和电源放进背包……”不过,技术论坛里的吵架谁也不会对谁服气,于是他想:“谁认真谁就输了,我必须要找一种方式,既能够清楚明确地表达我的观点,又让人无法反驳。”
这个人叫做张楠,1982年出生的他是一家公司的游戏策划。因为在论坛里吵了一架,他有了把数码产品拟人化的念头:“这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些话是从‘它们’口中说出来的,能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和说服力,不用我们去过多解释。”如今张楠在网络上连载一组叫做《数码战争》的四格漫画,简单明了地把各种数码产品的特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深受数码爱好者的欢迎。
《数码战争》的每个角色形象,都是张楠根据厂商本身所面对的用户群考虑来设计的。mac就穿着t恤、牛仔裤,pc则一身西装;iphone比较年轻时尚,黑莓定位于商务人群所以穿着西服、拿着公文包(公文包象征着它的pushmail),android相对科技范儿一些,所以穿牛津布衬衫;还有电视机们,sony是时尚男青年,夏普是时尚女青年,三星、lg两个韩国品牌都是韩式hip-hop打扮,松下则是日本传统和服。
张楠给《数码战争》定下的基调是“讽刺 幽默”,所以其中各种吐槽层出不穷。iphone对上帝说:“神啊,我希望我能给用户带来最好的体验!”上帝说:“好吧,我满足你的愿望。”android说:“神啊,我希望我能成为最畅销的开放系统!”神说:“好吧,我尽量满足你的愿望。”touchpad说:“神啊,我希望能够成为与iphone、android竞争的主流系统!”神说:“我试试。”……最后,诺基亚登场了:“额希望重回业界霸主地位,你看中不?”神怒吼道:“没戏!”
这个穿着白汗衫和拖鞋、戴着破烂草帽、扛着锄头的农民大伯诺基亚,在《数码战争》中是永远被吐槽的对象,却也是最欢乐最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每逢出现必然最多人捧场。这已经与用户体验关系不大了,这几乎是拟人化作品的铁律了,谁被吐槽得最凶,谁就最招人喜欢——卖萌远不如被吐槽的那个可爱。
张楠和大多数同人出身的创作者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完全不懂得动漫拟人化为何物的人,但《数码产品》的成功却说明一个道理:拟人化,永远没有门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