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卖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在这所不用挂号、远离喧嚣、没有让人见之丧胆的注射器,闻不到刺鼻消毒水味的医院,最年轻的病人,至少也经历过一二百年的风雨。
它们带着一身的风霜与疲惫,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等待“医生”接诊、开方。
这里的“病人”是亟需修复的文物,“文物医生”真正做到了“起死回生”。
在这小小一隅,“文物医生”李幸临每天都在上演着化腐朽为神奇、让古老文物“起死回生”,重焕动人光彩的故事。她说:“有人说我的手指修长柔软,应该弹钢琴,但是,我却想用他们来修文物。”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这位95后文物修复师在5月18日的博物馆有何力量,足以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推文中亦有出现。如今她又带着z世代特有的活力与开朗,给我们细细讲述她的“修复之道”。
热爱的种子
从小就在心中生根发芽
家庭旅游时,每到一个城市的第一站就是博物馆,因为她的父母认为了解一座城市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走进当地的博物馆。
因为去了很多不同地方的博物馆,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文物,她发现自己越来越为文物着迷,从而萌生了从事文物修复行业的想法。
她不想只是通过一档节目对文物有模糊的认识,她更渴望构建全面、整体的系统性专业知识框架,在此行业深耕,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作为美术生,她毅然放弃了国画、造型艺术等专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
李幸临的家里有个博古架,架上有莹净的青花瓷杯,精美的银盘和锡壶,厚朴大气的紫檀家具,和一组禅意悠远的云南小金佛像。墙上的前清粉瓷挂花壁瓶是爷爷生前最喜欢的,客厅与每个房间墙上还有定期更换的清代与近现代名家书画,他们就像家人,陪伴她慢慢成长。
或许正因如此,每当她面对古物时,都会觉得很亲切。正因这些日积月累的沉淀,指引她找到心中所想,修习陶瓷修复,古书画修复,古籍修复,漆器,金缮,锔钉等学业,认识了良师益友,毕业后也顺利地从事了自己自小就向往的职业。
此为李幸临自己金缮修复作品。金缮是一门陶瓷修复技艺,一般先用生漆和瓦灰填补,后面通过一遍遍上黑漆和打磨,待破损部位平整后上红漆,半干未干时撒上24k金粉。
文物修复步骤大揭秘
李幸临在修复东汉五管堆塑瓶时的部分笔记
分析文物
首先,她会仔细地观察文物的破损位置,反复对比,对破损部位做多角度拍照存证,预设多个修复细节方案,不断考虑在修复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处理方法:不同材料的伸缩、开裂、衔接等问题,并详细记录文物的分析报告。
对东汉五管堆塑瓶缺损部分修补
清理文物
有的文物在出土后会被腐蚀、氧化、变色或表面带有附着物等,因此需要做成份检测,处理掉表面多余的成份。
肉眼清理完整后,一般需要用到去离子后没有刚性的纯水和超声波科技进行一次或多次的清理,以便更彻底地清理文物表面的含盐成分。
待文物从水中取出并干透,就要在断面上涂抹隔离层。根据文物的破损情况,或做断面粘合,或做填补缺口。
在这项文物的修复过程中,团队发现需要填补的缺口面积过大,而普通的翻模工具达不到支撑作用,所以在内部没有支撑的条件下,外部没有办法填补缺口。在确认另一套修改方案后,要先做个有类似缺口的陶罐以作试验之用,再根据此次试验结果对所有细节进行总结研究,用于正式修补。
李幸临表示,在瓷器修复室里长时间的独处,使她慢慢地从文物中读出了更多的信息,他们或粗旷、或老辣、或精巧、或细腻……文物是鲜活的,是具象的。
打磨文物
为达到“修旧如旧”“形神兼具”的效果,徒手打磨的方式对文物修复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很考验修复者对形的拿捏和耐性。李幸临笑称,她感觉有时磨的不是文物的形而是她本人的性子。
耐心地打磨完成后,就要给填补完的形上色。以往的文物修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单一沉闷,于她而言,上色的过程就是画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作,这是她一直立志要突破的课题。
要调出相近的颜色很简单,但发现与模仿文物其他部位丰富的色彩变幻效果,需要修复师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她选择运用矿物色粉冷暖色的互相交融混合来诉说文物沉淀的韵味,呈现一种修旧如未来的视觉效果。
给东汉五管堆塑瓶修补部分上色
待干后,就需要用砂纸反复上色与打磨至平整,并上透明釉。这需薄涂多次,并且要在快干前把握最佳时机,使光泽度与文物的年代特征相符。当完成以上几个步骤后,总算是完成了文物的阶段性修复。修一个瓷器要几倍、几十倍于新做的时间。原本残缺的部分通过修复,与文物浑然一体。看到原先破碎的文物被修复完成,她很有成就感。
修复后的东汉五管堆塑瓶
因为热爱,所以无惧艰险
“很多人是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才对文物修复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之前,很多人认为文物修复这项工作很枯燥很无聊。”但其实,文物修复这项工作可能还会有超出普通人认知中枯燥无聊之外的危险因素。
在主攻陶瓷修复方向之前,她还很喜欢漆器。前三年,在接触大漆的过程中并没有过敏,但第四年,在制作过程中,却开始大面积过敏,因为救治方式不得当,导致留下了病根。自此之后,即使是小范围接触大漆,也会起强烈的过敏反应。皮肤起包后还会化脓溃烂,而且漆毒会慢慢在体内积攒,所以只能含泪告别漆器。
“真正的文物修复师很像文物医生,每一件破损的文物,都像生病了的人,而它们的病征也都不一样,我们就需要医治这些文物,破损得厉害的就要进行手术处理。像医生看着病人慢慢康复,会感到很欣慰一样,我们看着文物修好,也是这个心情。”
从幕后走向台前
如今,除了在工作室修复文物,她越来越多地从幕后走向台前。在闲暇之余,她会在小红书账号和微博账号里面更新一些日常修复文物的过程记录或者考古时有意思的瞬间,语言尽量生动活泼,做到平易近人,不会专讲一些专业术语或显得古板、与大众有距离感的词汇,希望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在刷小红书的时候,可以了解到“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揭开文物修复、考古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人的正能量。
李幸临在使用仪器进行文物检测
她还打算在后期开设线下 线上研学的课程,只要对陶瓷修复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报名学习,不限年龄与性别,也不用担心自身的知识储备,让每个人都可以做修复,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中国的历史文化。
李幸临的小红书笔记截选,她会在上面发布修复日常,并为网友答疑解惑
“代代修复师凭借一颗工匠之心烛照幽邃的时光长廊,以手泽润化风尘,也正是在此间,虽是凡人之躯,却得以洞悉历史与文脉中的永恒之美。继往开来,如今,我站在这条职业道路的开端,方能够明白,这正是文物修复人的穿越之道。”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