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暌违两年的下饭神片《人生一串3》又收官了。
在好手林立的美食纪录片江湖,出没在烧烤摊撸串的《人生一串》系列其实只算一个后起之秀,但人家事了拂衣去,在豆瓣上留下8.8分都已经是基本操作。
前可追赶“舌尖”,后可比肩“风味”,当然不是因为国人对啤酒小烧烤的热情更胜一筹。
很多人都还记得,在被国产版《深夜食堂》辣了眼睛后,中文互联网上便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烧烤摊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夜里醉人的不只啤酒,还有生活;烟火十足的不只烤串,还有日常。
《人生一串》投喂给你的,便是这种滚烫的人情味——所以,我们看到峨眉山烧烤摊上吃散伙饭的毕业生,会想起曾经充满理想的自己;支在河边以深圳天际线为背景的小摊则是一颗解药,洒在所有来不及品尝生活的打工人心上。
人类学家项飙说,在习惯了流动之后,年轻人的“附近感”要比对城市的归属感更重要。
尤其是,和疫情相伴两年,日子过得不太轻松,但终究将脚步顺利挪到了新一年的起点。在这期间,因为生活不得已的刹车,我们更多地捕捉到了附近的存在。
附近是一种力量
在项飙看来,如果一个人拥有强大的小世界,生活是可以更加从容的。
所谓小世界,一是志同道合、能互相扶持的朋友,这是人生路上彼此支撑的力量;二是物理空间上的“附近”,一个并不需要互相认识却事实上互为依靠的命运共同体。
也许,你根本记不住离家最近的派出所位置,不知道楼上楼下都住着什么样的邻居,也从不曾因什么大小事求助过社区。
也许,你同样习惯和快递小哥的高频次邂逅,与tony老师的唠嗑维持在了一月一次的水平,也总知道下水道堵了的时候该去找谁。
习惯了左邻右舍,也习惯了这种安全感。/2021 vivo 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胡平华 《博弈》
这种安稳能让你对附近产生归属感,始终相信太阳会在第二天照常升起。
今年春节,很多年轻人选择留在原地独自过年。大年初一,四川女孩飞飞在出租屋浴室被困30小时的消息,曾引起不小的关注。在当时,救下飞飞的是楼下素不相识的邻居,一位同样选择原地过年的年轻人。
河南暴雨时,河南籍大学生李睿建立的“救命文档”,曾在当时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份可供多人协同操作的在线文档,原本只是一个简单收集待救援需求信息的表格,却在 24 小时内被自发更新了 270 多版,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河南当地的避险地点、求助电话、救援物资等信息。
显然,这是一场很有意思的接力赛——那群来自天南地北的人,给身处苦难无暇他顾的人们,解锁了藏在附近的力量。
重庆遭遇多年不遇的寒流袭击,检修工人爬上杆塔实地观测。/2021 vivo 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崔力《巡线》
记录日常
重塑记忆最有力的部分
在河南暴雨中,除了发挥出重要作用的“救命文档”,更多富有人情味的瞬间,也在当地人的守望相助中被手机影像记录了下来。
上个月,2021 vivo 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正式收官,厦门曙光救援队河南籍队员商华鸽的作品《洪水时期的公交车》,获得了专业组“事件”单元冠军。
其实,被定格在照片中的“公交车”,只是一辆临时负责运送受灾群众的铲车,正“因地制宜”地用铲斗将受灾居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对此,评委肖全在评语中说:“影像的意义在于将当下发生的故事和精彩感人的瞬间客观地记录下来,让我们从影像里看见自己。照片的拍摄采用了低角度,把洪水映入画面,把拥挤在铲车里的脱险人群高高地托起,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和赞美。”
这种在关键时刻以人为先的人情味,既是日常生活中生命鲜活的美,更是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附近,带给人最深厚的力量。
事实上,在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从全球40余个国家收到的超38万幅作品中,这种对生活与个体富有人情味的关注,在今年的作品中并不鲜见。
比如来自李坩钇的《身边的几何》,不过用手机拍下了日常通勤路上最常见的人事物,却巧妙地组合出奇妙的几何连接——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美。
生活中的美妙景象,其实很多。(向左滑动查看更多)/2021 vivo 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李坩钇《身边的几何》
又如,《江边的仲夏夜》,则将镜头对准了武汉夏夜的寻常一景。长江边上,这些对美的追求,在内化为精神家园的一部分之后,便成为了我们从附近获得的归属感。
最寻常的,也是最动人的。/2021 vivo 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贾代腾飞《江边的仲夏夜》
不仅如此,在今年vivo携手first青年电影展举办的第二届vision 超短片大赛中,创作者被要求用5分钟的篇幅,诠释出大赛所提倡的影像创作主张——关注当下,回归日常。(点击阅读)
在这样的鼓励下,大赛入围的23部优秀作品中,多数创作者都将情感投射在了日常生活中,思考个体与他人、与世界、与自己的关系。
譬如,由前《单读》副主编刘宽创作的2021年度超短片作品《如果可以》,将镜头对准城市普通劳动者,讲述快递员熊春辉在城市中奋斗的幸福与哀愁,从附近发现日常生活的点滴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vision 超短片大赛的投稿作品中,来自手机创作的短片比例有着148%的巨大增长。
如果说,影像的本质,终究是个体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的写照。
那么,当手机成为便携拍摄工具,则推动全民皆可参与创作的过程,提供了发现、观察与对话的机会,成为了人与人,人与周边,甚至人与自己的关系的媒介。
这两年间,vivo通过vision 影像计划连续发起两场大赛,鼓励创作者将目光回归日常生活、关注此刻和当下,正是顺应了大众对回到附近的渴求,给了我们一个在不确定环境下慰藉自己的理由。
尤其是,当手机帮助人人都能够成为创作者,我们记忆中最有力的部分,便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或美好、或苦痛、或唏嘘、或伤感,都可成为照亮前方的力量。
当人人都是创作者
请离日常再近些
今年7月,在vision 超短片大赛主题论坛上,单向空间创始人、作家许知远不无感慨地表示:我们每一代人都面临描述自己内心焦灼和所处时代的需求。
在许知远看来,作为技术和媒介手段,不论是文字,还是5分钟的影像语言表达,最核心的还是要真切地反映时代精神,以更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来呈现内心的深度和宽度。
所以,我们更应庆幸,随着手机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表达和记忆存储媒介,从社交平台的去中心化到手机短视频的全民分享时代,普通个体受众的表达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持续放大。
它意味着,我们需要与附近建立怎样的力量、给自己塑造什么样的记忆、为未来寻找什么样的力量,都可以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自由。
在生活被疫情偷走了两年之后,这种自由尤为重要。
还有10天,2021年就将和我们挥手作别;再多一个月,虎年春节也将如期而至。就目前仍需谨慎对待的疫情形势而言,“如何过年”对于很多人仍是未知之数。甚至,已经有人不得已地选择留在原地,继续独自一人的春节。
在疫情以前,“没有年味”“放假无聊”“亲戚好烦”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过年在家的指定吐槽。
但当我们真的有机会可以独享一个人的假期,吃着不千篇一律的年夜饭,更不需要被亲戚问长问短,才终于深深地感受到生活的无处着落。
因为疫情,我们在过去的两年间始终戴着口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
在与疫情“相处”的第二年,无法远行抑或是回家过年的人们,却在附近发现了生活别样的魅力,我们终于看到了彼此,强烈地想要记录下日常生活的每一份美好。
看似偶然的影像记录,将会是未来的珍贵回忆。/2021 vivo 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聂菲芃《跳水》
可以说,vivo对日常和当下的关注,与人们想要表达的趋势天然契合。在vivo“人文之悦”的品牌理念中,用户通过便携设备获得的创作快乐,就应该来自富有人情味的生活。
为了让更多普通人感受到这种创作的乐趣,vivo还在今年建立vision 影像学院,面向更广泛的普通手机用户,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抓住表达的机会,有能力分享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享受影像乐趣。
而今天刚刚闭幕的vision 影像年展,则为过去一年中,vision 创作者用手机创作的照片和超短片等影像作品,以回顾的方式串联起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回顾各位创作者记录下的生活况味与日常瞬间。
捕捉琐碎的人事物,连接起来就是生活。/2021 vivo 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作品合集
在《人生一串3》第三集的深圳小摊故事最后,身兼解说的导演陈英杰讲道:“作为第一批来深圳打工的厂妹,老板娘何姐以一手香飘十里的烧烤,深深契入了这座城市的记忆里。”
显然,这种潜藏在附近的奋斗故事,对于同样漂泊在外的深圳打工人而言,便是值得发现、思考与储藏的力量,有着别样的意义。
可以说,这是《人生一串》真正出圈的密码,也是vivo希望人人都能回到附近的根本原因。在那被撸串、菜市场、早餐店和广场舞包裹起来的附近中,始终都有照亮我们前行的力量。
*封面图来自2021 vivo 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艾加宪《茶馆时光》
评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