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曹徙南
编辑 | 苏炜
题图 |《黄金瞳》
“where are you from?”
“china.”
这段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英语对话不是出自小学英语课本,而是网红“听泉寻宝”直播间近期的名场面。
在一次直播中,有网友连线请求鉴定一尊来路不明的青铜器,主播泉哥初步鉴定后认为是商周至春秋年代的文物,且从品相及成色来看,可能是上周刚挖的。
泉哥本打算用一句塑料英语“where are you from?”暗示赶紧坦白来历,结果没想到对面一本正经地回答,china。
诸如这般极具戏剧效果的直播视频切片广泛流传,使得去年8月才开始直播的“听泉寻宝”在今年涨粉400多万,攀升至鉴宝类直播间第一位。
听泉鉴宝的官方账号画风也相当“不正经”。(图/ bilibili“听泉鉴定”)
稀奇古怪的收藏,精神状态堪忧的连线观众,满脸疑惑的主播,再加上不时插播的“法治进行时”,“听泉寻宝”的画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几年前的“天天鉴宝”。自2022年天天鉴宝平台“暴雷”跑路以来,风行一时的直播鉴宝似乎逐渐归于平静。然而“听泉寻宝”的横空出世再一次证明,宝友的狠货或许是纯新的,但观众们对于鉴宝的热情,绝对是代代相传的。
鉴宝的风,吹了多久?
鉴宝类节目的历史,可能比如今直播鉴宝里不少现眼的破烂年头都长。
鉴宝节目其实是个舶来品,最早起源于1979年英国bbc制作的《古董巡回秀》,该节目长盛至今。节目每期会设定一个主题,除海外季,大部分节目的背景都在英国各地,参加鉴定的也是当地居民的个人收藏。出镜的嘉宾多是苏富比、佳士得等头部拍卖行相关领域的专家。不过《古董巡回秀》更像是一个低配版的《国家宝藏》,重点放在讲述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及鉴定方式,估价反而是次要的。
《古董巡回秀》如今自己也成了半个古董。(图/bbc)
英版《古董巡回秀》成功后,多国电视台采买了其尊龙凯时旗舰厅的版权,而美国翻拍的版本可以说是当代鉴宝节目的祖师爷。众所周知,美国的建国史只有寥寥二百多年,普通人家里有文物的概率要多低有多低。即使是那些从1776年起便与合众国携手走过风雨的老物件,恐怕也散发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油味。
于是,东芝电视、某任肯德基老头穿过的西装、曾祖父的骨灰盒、太奶奶小时候的洋娃娃……美国观众带上节目的宝贝,总给人一种“应该是忘了扔”的即视感。
宝贝不值钱,美版节目的重心就转移到展现物品背后的故事,一夜暴富,美梦落空,专家走眼,观众发疯,美版《古董巡回秀》的文物质量虽然算不上高,但节目效果绝对拉满。
“我是肯德基老头,v我50”。(图/antiques roadshow)
1998年末,《拍卖与收藏》节目(后更名为《艺术品投资》)诞生,这是中国最早涉及文物收藏的电视节目。
这档节目最初每周仅播出五分钟内容,且只是简单介绍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行情和资讯,风格更接近于新闻播报。不过一些早期的民间藏家,已然从这些枯燥的数据和表述中嗅到了风向。
由于此前“私人收藏的文物严禁个人倒卖牟利”的规定,很长一段时间民间收藏及流通还处于灰色地带。收藏节目的出现无疑意味着某种改变。1999,吉林卫视推出以纪录片形式探寻、搜集民间文物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找你》,已经具备鉴宝节目的雏形。
《拍卖与收藏》开创了中国鉴宝类节目的先河。(图/《拍卖与收藏》)
2001年元旦,已经发展为日播栏目的《艺术品投资》正式推出鉴宝特别节目,第一次把收藏鉴定类电视节目以娱乐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年后,新法规让民间收藏合法化,藏品交易走上台前,真假难辨的暴富神话掀起了民间的收藏热,《鉴宝》也顺势发展为独立的固定节目。
有了这些节目投石问路,各大地方电视台也很快推出自己的鉴宝节目。最多时,全国有50多档鉴宝类节目同时播出,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陕西卫视的《华山论鉴》。
尽管这些节目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都对外宣称其宗旨是普及文物知识,传播历史文化。不过收视率很诚实,观众最爱看的还是王刚老师化身破壁人,手持护宝锤徐徐登场:
“落锤!”
鉴宝节目的水,比潘家园还深
2006年,《天下收藏》的制片人邀请热爱收藏的王刚出山担任节目主持人,理由是“想给民间收藏泼点冷水,降降温”。事后证明,民间收藏确实降温了,但不是以节目想要的方式。
节目播出六年间,王刚砸了315件“宝贝”。2012年5月,节目组把这些“赝品”碎片拼贴起来,和首都博物馆馆藏真品对比展出。8月,展览结束后,收藏界有人在多次参观展览后质疑,说王刚砸掉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
三体人来了也得挨王刚老师一锤子。(图/《天下收藏》)
两个月后,一位姓付的持宝人带着一件甜白釉压手杯参加《天下收藏》,该压手杯被专家团一致鉴定为赝品,王刚当场砸掉了杯子。不甘心的鉴宝人带着碎片找了其他专家鉴定,这次鉴定结果是,两个亿。持宝人随后将王刚和《天下收藏》告上法庭。
不久后,《天下收藏》停播,鉴宝节目也逐渐在电视上偃旗息鼓,回过神来的宝友们发现,鉴宝节目的坑,不比潘家园的少。
还有鉴宝节目被多次质疑靠剧本哗众取宠,包括女儿偷母亲的收藏讨好未来的婆婆,妻子偷老公送给别人的礼物来鉴定真心,这些烂俗的剧情不禁让人怀疑,节目组最想做的其实是一档家庭节目,最想鉴定的其实是观众的智商。
如果说编造剧情还只是为了收视率哗众取宠,那么以假乱真则使一些节目彻底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文物专家蔡国声,就曾公开声讨某档节目多次把明显的赝品捧为文物,扰乱市场。还有节目曾被网友曝出在线下海选阶段,示意持宝人可以通过支付手续费的方式抬高宝物的鉴定价格。
已故的文物学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孙机曾调侃鉴宝节目的风格:第一句“真的”,第二句“两百万”,第三句没了。当收藏品被剥离简化为待价而沽的物,所谓的历史和故事也就成了无关紧要的花边铺垫。砸掉赝品这一环节的引入更是让文物的真假都变得不再重要,因为无论结局是天价还是一堆残片,都足以给人们带来刺激的观看体验。而面对观众不断提高的阈值,鉴宝节目无可避免地将自己变成一尊漏洞百出的赝品。
妈耶,直播鉴宝,可太兴看了
过分的娱乐化导致电视鉴宝的式微,而直播鉴宝的兴起恰恰在于其足够娱乐化。摇晃的手机镜头,嬉皮笑脸的鉴宝人,毫无仪式感的直播鉴宝,正好符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偏好。不似电视鉴宝年代那般忸怩作态,聚在鉴宝直播间的人们彼此心知肚明:在这里,最精彩的从来都不是宝贝本身。
在鉴宝直播间,甚至可以看到迪迦。(图/听泉鉴定)
在鉴宝直播间,充斥着比博物馆里更具想象力的狠货:祖传的汉白玉晾衣架、铜质的民国银币、乾隆御制狮身人面像、官窑青花阿拉丁神灯。
可以说它们不是文物,但绝对不能说它们不是艺术。
民间收藏中真品虽少,但坚信自己手上是真品的藏家够多。“博物馆一套我一套”“您甭管适用微波炉,看这釉,看这纹路”,看嘴硬的持宝人和鉴宝专家极限拉扯是鉴宝直播观众的快乐源泉之一。其中靠着“新的”“纯新的”“毫无争议的新”三连击让诸多持宝大爷无能狂怒的瓷器鉴定专家范海洋,更是被观众戏称为“范海新”。
每一个热门鉴宝视频背后,都有一个心碎的持宝人。(图/《华山论鉴》)
如果说大爷们的失败源于不学无术,那么下面这位大哥的遭遇则生动地诠释了在收藏界,亏钱速度往往和努力程度成正比。在一次直播连线中,一位收藏钱币的宝友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大几册古钱币,无一例外全是赝品。鉴于这过于离谱的胜率,专家都开始好奇大哥从哪儿学的收藏。大哥无辜地表示,是跟据朋友给的一本《钱币收藏宝典》收的。结果没想到连这本书都是假的,从根源上杜绝了大哥发财的可能性。
当然在直播鉴宝里也不是没有能卖出天价的真家伙,但毕竟是少数。从电视时代,到直播时代,屏幕内外,从来心态微妙,人们围观古老或崭新的艺术品,把世界的荒诞和丛生的欲望带入直播间,在虚妄收藏梦和瞬间发财之间反复横跳,享受真真假假的情绪刺激。无怪乎直播鉴宝被称为最新的“网络榨菜”,它可以帮助千万网友在烦闷的生活里,下下饭。
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什么叫“走进直播鉴宝,走出生活烦恼”。
校对:无姜鱼
运营:嘻嘻
排版:甘妙
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