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军野战医院外战火纷飞,院内躺满了伤员。
一群身穿小裙子、脚踩高跟皮鞋的姑娘拨开急救帐篷,观光似地往里走。她们自称实习护士,是来救人的。
但人还没救一个,她们就被伤员痛苦呻吟的“血腥场面”,吓得呆若木鸡。
先不讨论为何外形光鲜靓丽、脸上一点儿灰都没有,一群受过专业训练的战地护士,竟被伤患吓呆了,就这?
镜头一转,她们跟随军队在山间行走,虽然只背着一个还没平板电脑包大的药箱,依旧累得要战士架着走。
谁叫你们穿高跟鞋上战场,后悔了吧?
这时,远处出现一队日本兵。八路军立刻全体趴下,进入待命状态。团长轻声对身旁的士兵说:“往后传,保持安静。”话音刚落,实习护士所在位置就传出来一声尖叫。
原来,是一条蛇爬过。
一场完全没必要的枪战打响了……带来的,是同样没必要的伤亡和子弹损耗。
你就说气人不气人吧。
无论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强,看到以上失智剧情,都会被气得狂翻白眼;再看一眼视频下方的“抗日剧”标签,好家伙,直接晕厥。
近日,一部以《亮剑3》为卖点的电视剧《雷霆战将》,仅更新9集,就因“偶像剧套路用错了地方”被人民日报怼到全平台下架。网友们的态度,也罕见地众口一词:
“这部膈应人的剧,早该下架了!”
来感受大剂量版的“脑溢血”神作。/视频:新周刊app 孔大吉
群嘲的声音有多大
剧情就有多离谱
《雷霆战将》自称是“改编版的《亮剑》”,主角以李云龙等抗日英雄为原型,“屡出奇招、重创日军”。
《亮剑》的国民度,大家有目共睹,开播15年后依旧保持在豆瓣9.4分的高度、拥有数量庞大的爷爷奶奶粉。因此,《雷霆战将》还未播出,大家的期待值就拉满了。
结果却是,剧情有多离谱,大家就有多失望,嘲讽的声音就有多大。
不满的声音,在宣传海报上线后就出现了:剧组脑子里都装了啥,八路军用枪指着百姓?/《雷霆战将》海报
《雷霆战将》被群嘲,与“脱离感”有关:脱离常识、脱离观众。
在常识中,事情越紧急、人们就越没时间打理衣着。假如距离上班时间只剩10分钟,还没出门的你,肯定着急得屁滚尿流、巴不得套个睡衣就冲上地铁。
《雷霆战将》剧组却摇摇头:只要心态足够好,别管什么常识了,坦克都给你让道。
战争的炮火已经打响,战士们却还站在原地,抬头挺胸地凹造型,那冷酷中带点儿忧郁的眼神、白白净净的脸庞,总让人产生“在拍时尚大片”的错觉。
可能那个年代的发胶超级便宜?男同志一个个抹得头发油光锃亮。也有网友猜测,这是剧组研发的新战术:子弹飞过来都会打滑,比头盔还管用!
一个战士150斤,头上的发胶占10斤,没毛病。/《雷霆战将》剧照
下一秒,主角就用实力证明“打仗真的很简单”——
在枪林弹雨之中,却能像个霸道总裁一样淡定地大步向前;冲锋时不需要走位,站成一排往前楞冲就能赢;偶尔,还能分出心来眨一个油腻的wink……
“打仗根本不用掩护,随便一站、举枪扫射,敌人就会倒下一片。反击?别怕,对方没这个技能。”
“没任务的日子里,我都在撩女孩。”
在男同志的衬托下,女同志们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裙子在战场中穿梭,倒显得没那么突兀了。
嘲讽的浪潮持续一段时间后,有人笑累了,开始思考“反噬”的问题——
小鲜肉、男帅女美、甜甜的偶像剧情、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这些不正是观众想要的吗?为何如今这么抗拒?
如果把每一个元素单独拆出来,确实赏心悦目,但合在一块,就让人难受了。
观众看剧是为了获得共鸣感、爽感(满足幻想)、了解不为人知的现象或事件,三者择其一。
鉴于主要观众群体年轻化,较难理解那个年代的人物行为动机,大多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会在展现热血、壮烈的场面加重笔墨,抓住人类相通的情绪——感动。
在早前热映的电影《八佰》中,留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战士们,为了阻止日军爆破墙体,在身上绑满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如叠罗汉一般跳入敌人堆里自爆。
这一场景,虽有艺术夸张成分,但狠狠地击中了观众泪点,让银幕前的各位身临其境、被悲壮的氛围感染。
《八佰》中“自爆”这一段,看哭了多少人?
《雷霆战将》剧组也希望营造情绪共鸣,却没有想过,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n种不相关的情绪同时出现,只会打断每一种情绪的铺垫过程。
剧中角色,上一秒还在紧张地讨论军事问题,下一秒就去撩女孩子;上一秒收到被敌军包围的消息,下一秒却在酷酷地喝咖啡;上一秒在跟日军近身搏斗,下一秒就露出浮夸至极、一看就是演出来的痛苦表情,而且还是慢镜头的大特写。
在枪林弹雨中,如霸道总裁一般出场,请问导演是想展现战事吃紧,还是论证主角光环的重要性?
这些让人出戏的画面,背后是导演“啥流量都想蹭、啥类型的观众都想要”的野心,然而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部电视剧也无法同时塞进爱情、青春、历史、文化、人性、玛丽苏等元素。
最终,《雷霆战将》变成了四不像,既不符合常识,也不讨好观众,着实一部膈应人的“呕像剧”。
历史的规律
在“抗日神剧”里失灵了
抗战题材,是一个万试万灵的“爆款ip”。
2012年,超70部抗日、谍战类电视剧在一夜间井喷,占主流频道黄金档全年电视剧总额的35%(共200部)、是1949-2005年这一时期的23倍(平均每年3部)。
2015年,伴随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背景,仅在央视和地方台集中展播的抗战剧,就多达10部,这还没算上在线上平台播放的作品。
纷乱的国际环境和与生俱来的历史情怀,给抗战剧打下坚实的流量基础。
同类作品过多,必然导致内容同质化。为了脱颖而出、分到更多流量,抗战剧各出奇招、在“封神”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在2011年播出的《抗日奇侠》中,四位民间抗日高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非人类”——不但熟练掌握“化骨绵掌”“缩骨功”“鹰爪功”等奇术,必要时还能“手撕鬼子”“口吐绣花针”。如果他们生在美国,哪还有美国队长的故事。
赫赫有名的“手撕鬼子”桥段。
另一部在2012年播出《箭在弦上》,则凭借“女子拉弓上箭,10秒内射杀掉20多名手持枪支的日本兵”这一经典场面,在“抗日神剧”的宇宙里站稳脚跟。
你永远想不明白,日军为何拿着枪不开、为何给她预留这么充裕的上箭时间。
《雷霆战将》的拍摄初衷,是不是为了分一杯流量,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剧组从未想过还原历史——
情节悬浮、脱离实际、歪曲史实,这让观众怎么忍?所以舆论呼吁“趁早下架”!
历史资料中,记载着八路军因不愿扰民而集体睡大街的往事,还有图片为证。到了《雷霆战将》这里,却变成八路军欣然接受当地富商贡献的大别墅,完全没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句话放心上。
随意推脱了两句,就搬进大别墅了……
1938年前后,八路军作战部队的伙食标准为每人每天1.5斤小米、15克肉和1斤菜。咱们常用的金属汤勺,一平勺能装20克食物,也就是说,八路军每天的食肉量连一个汤勺都装不满,可见生活环境之苦。
但《雷霆战将》中的八路军独立团团长,却嫌弃进口的午餐肉“太难吃”、全给吐出来了。先不论午餐肉罐头味道如何,一个连树皮都吃过的军人,竟会看不上肉类?
这相当于多少天的肉量啊!大哥你转头就给吐了。
更气人的是,剧组非但不在乎这些“细节错误”,更加没有在“尊重历史”观念上达成一致。
否则,演员不会在发布会上,将剧中的八路军笑称为“亮剑模特队”。
《雷霆战将》演员的受访稿件。
剧组公关也不会在回应长文中,煞有介事地宣称“抗战初期真有女兵穿裙子”“咖啡和雪茄是常见品”,偷换概念地论证“那个年代有雪茄=打仗期间能抽雪茄”。
按回应的逻辑,《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大黄能入药,难不成古时候家家户户都“吃便便”?另外,别墅、发胶这些bug,怎么不一并回应?
充斥迷幻色彩的抗日故事,在大人看来只是一段笑话、乐呵乐呵就过去了,但在小孩子眼中,却成了窥探往事的窗口,甚至是佐证历史的资料——
它犹如一把割裂时间的大刀,将近代与现代分成两半,抗战记忆在那一头,日常生活在这一头。
《雷霆战将》高高举起了这把刀,把历史遮挡得严严实实、把观众的热忱和信任砍得一点不剩。
刀锋反射的,俨然是现代社会的模样,但在年轻观众眼里,这就是历史。
关于往事的记忆
全被打乱了
网友在指责《雷霆战将》时,用得最多的描述是“瞎改历史”。
据北京法院网,2015年,网友@作业本 因发微博调侃邱少云烈士“由于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被邱少云的弟弟邱少华起诉。北京市大兴区法院将案件定性为“一般人格权纠纷”,判这名网友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
据人民网,2017年,一封标题为《请刘胡兰离我的孩子远点》的家长来信,在网上引发热议。信件指出“刘胡兰的故事,给孩子种下了血腥、残忍和仇恨种子”。
随着匪夷所思的言论相继出现、由极端个例发展为群体现象,人们终于意识到——
“历史”不是一个被牢牢钉在集体记忆里的概念,也可能面临消解与重构。
很多人以为历史上真有“韦小宝”,实际上他是一个虚构人物——社会集体记忆发生了错位。/《鹿鼎记(2020)》剧照
集体记忆,是人类在生活、社交与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精神信念,可以通过物质或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
个体记忆上升为集体记忆的前提,是得到某个群体的支持,比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当着矬子不说短话”等俗语是奶奶一辈的集体记忆、小霸王学习机是80后的集体记忆、“杀马特文化”是90后的集体记忆。
那么问题来了:没亲历过抗战的人们,如果继承那一段集体记忆呢?唯有通过看书、看影视剧、听老一辈的口头讲述。
好玩又有趣的影视剧,是最多人选择的方式。当脱离历史的“抗日神剧”越来越多,就会在这个观众群体中形成“坏的集体记忆”。
是的,集体记忆也分好与坏,好的能推动社会发展,反之则阻碍发展。社会学书籍《社会如何记忆》中提到的:集体记忆的连续程度越低,社会维持秩序的过程就越困难。
网友调侃邱少云、《请刘胡兰离我的孩子远点》,就是社会在坏的集体记忆影响下失序的产物。
别不信,这部剧的背景是1945年的中国……/《向着炮火前进》剧照
因惧怕集体记忆扭曲而反对“抗日神剧”,并非杯弓蛇影。
将土匪偶像化的《想着炮火前进》,是江苏卫视2012年最高收视的电视剧;贡献出“手撕鬼子”经典桥段的《抗日奇侠》,曾创下收视率16.8%的奇迹;主角在枪林弹雨中用一把飞刀撂倒所有敌人的《利箭纵横》,在安徽卫视的收视率最高达到0.915%。
一个个耀眼的收视率成绩背后,是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观众。无论他们是否相信其中的剧情,记忆都已经埋进脑子里了。
除了“玷污”范围之大,效果也是肉眼可见。
中国传媒大学学者黄东利,曾组织229名大学生观看《抗日奇侠》视频片段,并记录他们前后反应和认知变化。
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观看片段前,对抗战的记忆都是自豪又悲壮的;观看片段后,情绪虽保持正向发展(“敬畏”“信任”等变量仍占大比重),但集体记忆明显出现被消解的现象(“冷漠”“讨厌”等变量比重上升)。
如果所有人都觉得打仗真的如剧中描述一般轻松,也是蛮可怕的。/《雷霆战将》剧照
瞎改历史,是在无形中将集体记忆引入岔道、误导大众的历史观,甚至打乱社会秩序。
这次大规模群嘲,并非我们刻意针对,而是“抗日神剧”的邪性,已经到了不能再纵容的程度。《雷霆战将》,成了大家情绪的宣泄口。
有时候,我会幻想20年后,当自己的孩子、孙子看到“八路军抽雪茄”“战士们像霸道总裁一样行走在战场上”时,会不会觉得打仗跟走t台一样好玩?甚至高喊:
“上班太累了,我要去打仗!”
参考资料
[1] 被人民日报批的《雷霆战将》下架原因是什么?把偶像剧套路用在了抗日题材|北京日报
[2] 《雷霆战将》遭停播,抗战剧如何走出创作误区?|钛媒体
[3] “亮剑3”剧组发声辩护,称雪茄咖啡很常见,核心问题只字不提|冷眼娱乐圈
[4] 集体记忆的消解与重构——以电视剧《抗日奇侠》为例|黄东利
[5] 抗日神剧现象改观的当下回溯其封“神”原因|马卓恺
[6] 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及应对|崔东方
评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