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之殇
小万当然不是真的叫小万。只是小万刻意起了这样不起眼的、平常的网名,便于平时潜入各类网上答题群一探究竟,因为小万相信网上答题高人层出不穷,自己不能随便露了怯。在过去的数月中,数位《一战到底》的战神发现在一站到底的舞台之外,网络上还是别有洞天,而小万,就是其中一等一高手,是民间潜伏的“战神”。小万很享受自己在野状态的怡然自得,并不想上舞台去荣耀一把。他觉得参加答题知识竞赛的选手心理就是“你学了很多、了解了很多,想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财富,所以寻找一个宣泄点。我?似乎不需要。”
小万的知识狂热症始发于2005年。当时他上网玩视频聊天,在某网站的视频聊天房间里和若干人进行答题比拼。在那里,当他遇到一个文学功底好、背古诗词出口成章的对手,完败之余,激发了学习的好胜心。他开始下载北师大中国当代文学史、西方文学史的教材,花了两年时间通读。“我把这两套教材细读了五六遍,做了大量笔记,在书上画了很多学习记号。我知道这套书的知识我已经全掌握了。”学习数年之后,小万觉得自己变了,他开始在网络答题群里小试牛刀。“网络答题受时空限制,对答题者有独特的要求,你必须打字快、反应快;还有对题理解扎实。不能有半熟不熟的感觉,往往一考虑就慢了。”
在这些聚众千人左右的答题群里,小万往往能脱颖而出。“参加这样的竞技,是为了娱乐,为了展示自己,而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我答题就是为了验证我自己内心的储备。电脑一关,世界和我无关。”小万很清楚,答题的输赢 并不代表什么。在网上,答题好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是否知识丰富,证明一个人的文化深度。“比如有道题是说——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奴役的是哪个民族的人。即使有人记住正确答案,但是未必了解大时代的背景。答题也可以不求甚解。”
最近,小万和他的答题同盟在尝试一种新玩法——发一张图片,大家来抢答这张图片是什么。“这张图片也许是一个出名的建筑物、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一个知名人物的头像……古今中外都可以,但是一定不生僻,是在大众知识范畴内的图像。为了玩这类游戏,我下载的图片量几乎相当于一个图片网站的图片量。有一次网友上传一幅雕像,网上都是讹传阿里斯托芬的像,我回答正确是‘塞内卡像’,让我有点小得意。”
有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呢?小万觉得多年的训练,留意各类知识关键点,最终丰富了自己内心。“在与人的日常交往、沟通中,你发现你的表达是有变化的。往小了说,你掌握了更多不知道的知识,素质会有提高;往大了说,在人文知识领域里,当你认真去学习、去了解,你整个人的眼界是大不一样的。”这些年,在答题的历练中,小万作为一个理科生,不断在人文知识领域给自己补课,他通过远程教育上了哲学和历史课,做了大量笔记。他也希望释放自己学到的知识,所以曾尝试在语聊教育平台上做历史老师。“一段历史如何评说有不同版本,只有当我们的历史知识足够丰富,才能不被一种看法所驾驭,才能不只是转述别人的看法,而是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影视作品中都表现雍正的刻薄寡恩,我们只有了解了更多,才能客观审视这些作品。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大量阅读才能产生思维高度。”
如今小万已经不满足于大众化的答题群了,他自己建了一个q群。把他认可的有答题人品、有答题的能力的不到一百人,召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精英式的答题群,希望通过答题的竞技帮助自己去追求一些知识领域的深度。“基本上世界名曲的曲名、作曲家名字;基本的经典绘画作品的名字和画家。青铜器、玉器的知识,不同地区文化特色。不同文艺思潮的不同代表人物各自生平……这些大框架的知识储备基本都有了。”
在qq千人群的竞技中,小万经常拿第一,他享受这种竞技的快乐,享受这种被人欣赏、追捧的感觉。可是这个在答题界追求更高、更强的民间“战神”,在主流生活上却没有对成功的渴望。29岁的小万安于在鄂尔多斯一家民企工作多年。在事业上,他不追求惊天壮举,只求有一份工作,能自由掌握。他期待时机成熟能回家开个海鲜餐馆,找个文静、稳重的老婆,过一份安逸、舒心的生活。小万的理想状态,就是无论他走近任何一个博物馆,看到一幅传世作品,都能准确说出这是哪位大师的杰作,创作背景是什么,大师的生平事迹如何,他的风格是什么。如果去音乐厅听到一首经典的曲子,就能轻松说出这首曲子的名字、曲风,曲子高潮在哪里是什么。小万希望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知识庞杂、丰富有内涵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