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公益
用直播带货卖垃圾来减少垃圾,这独树一帜的想法让“西藏g318公路特产墙”直播和公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万物皆可带货的年头,点开一个直播间之前,你永远也说不准主播们会卖的是衣服、农产品、智能手机,还是……垃圾。
在西藏g318公路边上的特产墙
今年初,美丽公约公益行动曾在青藏公路旁发起过一场“垃圾”直播。在大大的“西藏g318公路特产墙”上,装着一种不太受欢迎的“特产”——塑料瓶,被志愿者按照颜色细心分成四类。每位进入直播间的观众,只需要花费0.5元,就可以拍下其中一件。
众所周知,这些“特产”本不属于西藏风景的一部分,但游人们的行动力,还没完全跟上对藏地的热情。单在2019年,被游客留在西藏的塑料瓶便高达3.6亿个。要清理这些被遗落在高原上的塑料瓶,志愿者只能通过翻山越岭的地毯式行动,在峭壁和山林之间一个一个捡拾起来,再分类集中、转运回收、粉碎包装,运回内地进行无害化处理。那0.5元,便是处理一个塑料瓶所需要的平均成本。
2020年,腾讯新闻萤火计划拍摄中国人的一天,场景中为扎西岗村美丽公约志愿者在318沿线清理垃圾。
史宁发起的美丽公约,事实上就是替进藏游客“负重前行”的清道夫,通过一年超过2000次的志愿者清理行动,在318进藏公路建立垃圾集中和分类站等工作,守护藏地的纯净。据史宁透露,自美丽公约发起以来,参与行动的志愿者已经超过200万人次。
高频次的清理行动,运营成本自然水涨船高。史宁坦言,美丽公约如今仍然处于相对“拮据”的状态,运营资金大部分来自网上募捐,以及相关部门的专项补贴,运营压力较大。四个全职工作人员的工资,最高不过四千多块。好在,从外地远道而来的志愿者,会自费承担个人往返西藏的交通支出,美丽公约在西藏的志愿者基地,则负责会提供食宿和培训。
在一头扎进公益之前,史宁原本是一位北京的企业高管。按照原定的人生轨道,这位旅游达人今天的生活,大概率会拥有更多让人艳羡的“体面”。但在多个城市、乡村和景点中看到过种种旅游不文明现象之后,史宁却暗下决心,“驶离”了原先的人生轨道,成为保护环境的先行者、引领者和传道者。
2013年,在经过一年调研之后,美丽公约首先在北京落地。八年之间,史宁怀着对家人的愧疚,背负着志愿者的安全责任,以一年出差两百多天的工作节奏和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将美丽公约带出北京,走到大理、上海、广州,让象征保护环境的美丽公约蓝丝带出现在鸟巢,传递到洱海,在胡杨林中迎风飘扬。
两年后,美丽公约开始走进西藏。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史宁和另外两位发起人,在2015年先后发起“美丽公约擦亮天路活动” 和“美丽公约蓝丝带活动”。从那时起,藏区就成为了美丽公约“捡垃圾”的主要战场。
2016年,美丽公约发展标志性的事件。国家旅游局主办发起了蓝丝带擦亮天路成都启动仪式。标志着美丽公约的成绩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
“爱碧水蓝天、爱健康快乐、爱主动互助、爱诚信买卖、不大声喧哗、不乱丢垃圾、不乱躺乱卧、不乱刻乱画、遵守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规定、尊重当地人的习惯、信仰、风俗”,这是参与“美丽公约”的游客与旅游从业者庄严的约定。作为发起人,史宁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用行动带动他人,唤起人们文明旅游的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因此,对史宁来说,即便公益注定是一件“拮据”的事,那一场“垃圾”直播最重要的意义,也不在于微不足道的0.5元,而是通过直观呈现的垃圾数量,用贴近大众的方式,从源头上提高游客文明旅游的意识。况且,对于常年出没在天路上的志愿者而言,拾起的那些不属于西藏的“特产”,又何止是塑料瓶?从烟头、纸巾、安全套、破轮胎到泡面碗,每个稍有常识的游客都能想象得到,这些西藏“特产”背后有着多么严重的垃圾污染问题和生态保护压力。
美丽公约西藏g318特产墙获得美好公益大会年度美好发声荣誉
美丽公约全国活动部部长殷泽魁
幸运的是,史宁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有心人应该会发现,中国游客身上“不文明”的标签,在近几年被“撕下”了不少。而据美丽公约统计,自2015年进入藏地以来,青藏公路沿线的垃圾已经减少了40%。史宁及其同道者的不懈努力,正在切实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可持续的环境改善公益行动,带来越发广泛深远的启示与影响。
减少垃圾,环保从今天做起!
↑↑↑识别上图小程序码,支持在西藏的他们
(采访对象: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美丽公约专项基金发起人/主任史宁)
评论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