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卖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有着千百年传承的石湾陶艺,一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显著地位。在其最辉煌的年代,身价也曾同明清官窑相差无几。现如今,其逐渐边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市场上也难掩其孤芳自赏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和景德镇、宜兴等窑口已经打出全国影响力的产区相比尤为明显。石湾陶艺究竟怎么了?
为让石湾陶艺找回其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为大湾区的文化名片和相关产业赋能,3月初《收藏·拍卖》杂志社联合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举办《重塑石湾陶湾区文化名片学术研讨会》,邀约石湾陶艺国家工艺大师、行业专家、相关艺术机构等嘉宾,以专业的眼光及独到的经验判断,综合分析当前的困境,共同探讨石湾陶艺的进阶之路。
研讨会现场
潘柏林:石湾非常有灵气,是一个风水宝地,交通又发达,早在明代就被列为四大名镇之一,它起于陶瓷,兴于陶瓷。石湾陶早在唐宋就远销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石湾历代制陶作者中,有四位是出类拔萃的,他们就是中外驰名的明代可松、清代黄炳以及清末民初的陈渭岩、潘玉书。他们都各有专长和卓越的艺术贡献,传世珍品也较多。
近现代陶艺大师刘传可称为石湾陶塑的一代宗师,他的艺术地位在全国也是非常高的。以前石湾在陶瓷界的地位,可以说是全国第一,这不是开玩笑。当年山东、景德镇、宜兴等很多德高望重的大师都要来我们这边采风学习,对石湾都有深刻印象。我还听老一辈人说过,曾经只有石湾的陶瓷有资格参加全国美展,可见,石湾陶瓷是有很高艺术水准的。
刘传 《达摩》
黄志伟:我很认同潘大师对石湾陶艺的总结。从20世纪80年代的美陶厂到现在,我们当中很多人从事石湾陶艺几十年,都见证了石湾陶艺的发展,石湾是可以与景德镇、宜兴的工艺媲美甚至水平更高的。在八九十年代,来佛山参观石湾美术陶瓷厂的人特别多,美陶厂门口总是停着载满外国游客来参观的大巴。当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内外陶艺方面的交流非常频繁,一些日用的石湾陶艺小件如茶具、公仔等尤其受到外国游客的青睐。
封伟民:石湾陶塑应该属于中国美术的范畴。比如从大师刘传开始,民间的工艺开始向文人艺术家靠拢,刘传归纳总结出的理论,不仅震撼了当时的美术界,更令石湾窑渐渐被更多专业人士认可,学术界将石湾窑认定为中国重要窑口之一,写进陶瓷美术专著中。1992 年在香港的陶瓷展上,刘传作品价格与顾景舟的紫砂壶是不相上下的。
杨飞武:我以前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委员,也是领队,我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的时候,各大产区都有争议,只有石湾陶艺没有争议。像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出的就是刘传老师 ;百花奖评审一看到石湾陶瓷时,也是一致通过。其他的广彩、景德镇、唐山、河南钧瓷都有争议,因为它们都有相似性,只有石湾陶瓷是立体的,而且石湾陶本身的题材、造型、釉色、技艺、文化内涵,包括历史渊源都毋庸置疑,虽然是民窑,但艺术性都没得说,所以得到评审一致认可。
黄松坚《春夏秋冬》
q:与其他陶瓷产区相比,目前石湾陶艺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潘柏林:这些年,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因为缺乏学术理论的支撑和主流宣传,石湾陶艺走得非常艰难,几乎接近边缘化的地步,也与外面同业有了一定的距离。石湾落后了,但是石湾陶艺没有落后,对于石湾陶艺我们要有自信。但石湾陶艺到底往哪走、哪些是石湾陶艺的核心,这是石湾每一位手艺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石湾陶瓷艺术,也懂得石湾艺术的精神,不再用经济来衡量石湾陶艺。这是一个好的势头,但同时一定要把握住石湾陶艺的主流方向,首先一定要知道石湾陶艺是什么?作品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同时立足湾区,面向全国。
黄志伟: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与景德镇、宜兴等窑口的差距,石湾陶价格确实比紫砂壶低了很多。站在收藏的角度,如今石湾公仔的市场价位,与其文化地位和艺术价值目前还不相符,石湾陶正处于投资洼地,这也说明我们石湾陶艺发展潜力和空间非常大。
庄稼《诗圣杜甫》
封伟民:每每讨论为什么石湾陶艺这二三十年发展这么慢,我们经常将石湾与景德镇、宜兴两个窑口对比。在我看来,这里有几个差异。第一,石湾陶瓷与其他最大分别是它是精神性的,它是用来欣赏的,有它动人的地方,所以又与人产生距离,而景德镇、宜兴的陶瓷是和生活有关的,既可把玩又可收藏,这是最大的区别。第二,景德镇、宜兴的陶瓷有很多文人的参与,这些对作品的艺术含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很多文人为紫砂壶作诗填词篆刻,景德镇也吸引了不少当代艺术家的参与。所以这种差距是在历史发展当中由很多外来因素引起的,很难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评论一件作品好不好。
黄强华:石湾陶艺本身是属于民窑,因为窑口地位及产品日常实用性等问题,跟宜兴的紫砂壶和景德镇瓷器等有很大区别,所以知名度的打开和学术的提升更应该走在前面,我们现在落后于其他窑口,跟这一点有关系。石湾陶艺一直实实在在做创作,对于理论性、学术性的研讨比较缺乏,它又不像油画、国画等艺术门类,经常有一些理论家、批评家参与。希望以后相关机构、部门多组织一些这类的学术探讨,对共同促进石湾文化的发展肯定卓有成效,这比我们埋头苦干、天天做陶艺更有价值。
刘泽棉《老子》
周永锵:为什么石湾当年那么出名?有这么多好的作品出来,不是一两个手艺人就可以做到的,都是有多方支持、众多从业者的参与,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石湾到现在为什么比宜兴、景德镇落后了这么多?就是因为我们现在都是自顾自,都去做藏家需要的作品;作品产量比生活用器也少很多。另外,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不够多,需要更大的媒体平台的参与和持续性宣传,让更多的大众认识石湾陶艺,认识之后才能有更高的认知。
q:如何看待石湾陶艺的局限性?工艺、审美、思维、理论上如何创新?
潘柏林:石湾雕塑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神韵,这是石湾雕塑的灵魂所在。我曾经说过石湾雕塑可以吸收很多东西,但其神韵是不可以改变的,艺术最高的境界就是体现“神” 和“魂”,只要能够将“神”做出来,就能把石湾公仔做好。石湾陶艺作品的风格是佛道仙等题材为主,我创新了一条普及性路线,可以将这些题材通俗化、生活化,如一些反映平民百姓真实日常生活的作品。第二是材料方面,我曾用天然树根和陶瓷相互结合来创作。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创新手法,比如机理的运用,把人物与真布料相结合,烧出来的效果如同人物穿真衣服一样;比如以动漫手法创作的《八仙》等。其实现在很多创新性很强的手法都已经出现,如玉器都与树根结合运用的创作手法。
周炳基《创世女神》
黄志伟:我们都认识到石湾陶艺是个洼地,我们更加有信心将石湾陶艺守正创新,在创造、传承、收藏等方面。传统的好东西要守正,要继承下来,但不是一味复制老一辈的好产品,我们不应该受限于原有的思维,而是要把石湾陶艺融入到生活当中去,打破局限,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同时进行文创、跨界等多面的融合,只有这样才是最好的石湾陶艺的传承。
封伟民:继承、创新,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具体到石湾陶塑领域,物质归属于材料、工艺、经验技巧等范畴;而精神则归属于阅历、美学和思想的范畴。
石湾陶艺有丰富多变的手法。既可以传统,又可以现代,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陶艺只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可以自由表达出艺术家的所思所想。石湾陶艺的包容性更注重对于人文文化的宽容度,以及对各种文化在石湾发展与成长的接纳度。比如以画入陶,既拓宽了绘画的边界,也拉大了陶塑的美学空间,形式高于立体,而内容大于平面。创新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更凝聚了陶艺家的创作理念及人文思想,这才叫真正创新。
刘兆津《田家乐》
黄强华:时代在变更,艺术的形式也要不断创新。明清时期的石湾陶主要是以瓦脊公仔、日用陶为主,庙宇、建筑等都需要石湾公仔来装饰,茶壶、碗、水缸等生活必需品也让石湾陶的需求变得旺盛。如今的石湾陶艺离我们日常的生活确实有距离,我们可以将石湾陶艺再融入生活刚需品中,将多种材料融进创作,把欣赏品转化为生活用品,背后再有大产业支撑,可以将我们的艺术再提升为更高端、具有国际语言的石湾陶艺。
此外,景德镇的陶瓷可以制作出器皿,让国画家、书法家在上面进行器皿创作,吸引了很多高端艺术人才来到景德镇,但目前石湾公仔还没有融入其他高端艺术。如果石湾陶艺能包容多门类艺术进去,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更多书画艺术家参与,在创作模式上大胆创新,相信石湾陶艺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刘雪玲《祖冲之》
杨飞武:首先,因珠三角商品经济的竞争使然,石湾陶艺具有较强的商品属性,并有明显的通俗化倾向,我们应“与时俱进”,对原有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因与艺术元素,加以梳理与总结,开发新思维,新视野,不断创新题材、品种、技艺,并创作更多具有人文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精品,提升石湾陶艺的整体品质与形象,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并走进现代生活。
其次,陶艺家要加强自我修炼,不断提升文化和审美层面的修养,并学习、借鉴其他陶瓷产区陶艺家的创新、创意,在古今中外艺术中,兼收并蓄,并作适度的超前探索,从而丰富石湾陶塑的艺术语言,令石湾陶艺除了坚守传统的品性外,更具多元化、当代性和世界性。
黄焯南《铸魂》(原作)
q:石湾陶艺如何再出发,重塑文化名片?
潘柏林:大湾区文化兴起是一个契机,我们不单要做湾区的名片,我们还要做全世界的文化名片,我们应利用一切有影响力的人、懂石湾的人能帮助石湾来推出这张“名片”。首先,我们要立足于“守正”,不丢掉石湾的核心元素和价值,在创新中进一步发展,深入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大众不同的审美观念,通过包括设计周在内的各种展览或赛事,多交流学习,多吸收融合,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代元素的作品。总结来说,就是守正创新,把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发掘它们最真实的价值。
其次,石湾陶是人文的艺术,石湾陶艺急需学术的梳理。我们石湾应该组织去传播,把很有影响的人的言论记录下来,例如胡博讲过,石湾公仔可以和西方罗丹媲美。我们要让石湾公仔所代表的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之线可以在当代陶艺语境中以创造性的方式重新生效。第三,藏家的支持也很重要,石湾的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如果收藏家对石湾没有信心,你讲什么都没用。各界都有各界想法,但一定要懂得团结有计划,内讧更加不行。
潘柏林《回娘家》
黄志伟:精品路线也要保持,高端的作品要成为陶艺产业的标杆。要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审美,要走进现代的生活。文创陶艺应该会是石湾陶艺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也是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很大产业的。
黄强华:《收藏 · 拍卖》杂志加入促进石湾陶艺的发展很及时,还有潘柏林大师,这么大年龄还出山,组建陶艺家协会的平台,我觉得很高兴。现在各个“小平台”太多,各自为战。石湾必须有一个大的平台,大家联合起来,舍弃小我,共同营造一个大我。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各路人马共同融进,经常交流研讨,并融进全国的艺术家、理论家等,吸引各方人才加盟到石湾陶艺的创作、创新中来。
黄志伟《超脱》
封伟民:陶艺作品需要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霍然均:我们可以把一些行业协会整合起来,共同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 ;或者找一个机构作为“领头羊”去牵头,因为单靠一两个人或者协会,效果没有这么理想,合力出拳才更有力量。其次,佛山的建筑陶瓷在全国是第一流,我们石湾陶艺也是一流。如果我们能够跨界联合,借力一些陶瓷企业来共同擦亮石湾的品牌,将会是双赢的局面。
封伟民 《静观世态》
邓榕深:我建议以后一定要拿最好的作品去全国各地展览,特别是要拿精品。我也经常参加一些艺术类的展览,景德镇、宜兴都占了大部分的展位,我们石湾基本上没有,偶尔有也就一两家。另外,做宣传也应该抱团,才能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推出去,引进来”,而不是各自为战。
史鑫:虽然石湾陶艺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陶艺的人才储备仍是个大问题,因为行业的特殊性,现在的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陶艺创作。于其他行业,陶艺行业相对比较辛苦,成熟周期太长,要吸收新鲜血液加入陶艺这一行业,要重视年轻人的发展,要多宣传他们。未来的消费群体肯定是年轻人,所以要让年轻陶艺家加进来,这样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思维,对我们的传承、消费都有很大作用。现在都是视频化、网络化时代,我们如果不去接纳、拥抱它,我们很难在整体的品牌包装、个人的形象推广以及作品的销售方面不遇到瓶颈。
杨飞武:石湾陶艺未来的发展格局要“高大上”,地方政府、陶艺行业和陶艺家均应突破思想与观念的局限性,以创新的理念,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吸收、融合外来艺术创作与营销的理念与优质资源。例如,引进学院派的中青年陶艺家,为行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引导陶艺家和世人从人文精神与美学的高度去体验和理解石湾陶艺的真正价值。
同时要“走出去,请进来”,由地方政府牵头,联合各地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组织,筹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有较大影响的陶瓷大展及学术交流活动,并策划打造一系列的高峰论坛,以扩大石湾陶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让世人全面了解石湾陶艺的“前世今生”。行业组织也要重视构建石湾陶艺的理论体系,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权威性的价值评估体系,提升石湾陶艺在中国乃至国际陶艺界的地位与话语权。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