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心人
韩家英设计展上,他在一楼辟出主要空间,展出自己自1997年来收集的藏品。说到一个设计师的收藏,你以为是青花大罐、波普艺术和巴洛克雕花椅?错了,其实是发票、粮票、信封、日记本、结婚证、奖状和请柬。这些平凡之物毫不起眼,所有中国家庭都曾有过,每一次大扫除,勤劳的主妇都会想把这些东西扔出去。但15年来,韩家英竟然认真地收藏了这么多、这么齐整,一张张拈平、码好,按照色系排成长长的展示板。
韩家英的收藏与投资无关,是日常生活的文献,也是只字片纸构成的历史。他想展示“中国在审美上从古至今逐渐衰败的过程”,观众却在其中读出了自己的身世。绕着展厅认真看这些“纸片”,会产生一种穿越的感觉:30年前骑自行车、逛公园、写平信、枕头底下藏着日记本的时光又回来了。
这些收藏展示的是一个设计师的耐力。设计不是拍脑袋、等灵感的事,设计其实是一场马拉松。
韩家英是一个极其细心之人,凡事总是做足准备才开始行动。他也是一个时时刻刻不忘专业之人,收集一切能触动他设计神经的物件。这一工作非常繁琐而长期,但似乎已经成了他的生存本能,在旅客中,他永远是那个相机不离手、生怕漏掉什么的家伙。
在西安美院读书时,他埋头上色、临摹,看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东西。这些最初的储备后来成为他做设计的营养,在他的作品里,总能见到汉字、宣纸、太湖石、线装书、竹子等中国元素。可以想见,这些东西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运用自如的,从最初在岳麓书院注意到竹子上的刻字,到将这一灵感运用于《天涯》杂志的设计,韩家英走了很多年。
法国学者阿兰·魏说:“韩家英海报设计的灵感使人立刻想到阿根廷作家博格斯的巴別塔;他的一些字体创作使人想到那些未来派的艺术家。”
经过上世纪90年代对西方现代设计的全面学习,韩家英反而能将中国元素使用得既艰深又浅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说“他身上流露出对文化的眷恋”。但是这一眷恋并不妨碍他收获商业成功,设计师与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字典里有“客户”,但韩家英也说:“让我做菜,你就得接受这个味儿。”
法国蒙波利埃三大博士陆丹丹认为他的“设计观带有一些精英主义的保守和对‘规则’的敬畏”,这是韩家英的局限,但正如徐冰所说,这并非全是坏事,“每个人都有局限性,你必须学会如何把自己的局限性转换成有用的、别人没有唯独你有的营养和材料,转化成你的力量和元素”。
深圳华•美术馆,镜像•韩家英设计展(2012.11.8-2013.1.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