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之殇
大概,由于山上下来的统治者过于把儒教的道理当真了,清朝是个严格贯彻重农抑商政策的王朝。所以,这个王朝一直就没有自己的商业政策,除了少数税关之外,长时间不收商税。国家财政主要靠田赋和盐税。太平天国起义闹得遍地烽烟,朝廷实在没钱平乱了,地方大员自己想辙儿,于是冒出来一个厘金,大家群起响应,朝廷当然也认账。
厘金这东西,从形式上看,像是商税,既施之于坐商,也行之于行商,值百抽一。但实际上,却过于山寨,相当草率。田赋和盐税由国家统一制定税则税率,征收机关也是确定的。厘金不一样,征收厘金的权力在地方大员,有的时候,统兵官只要有需要,也可以自行设立厘卡。即便统一归地方官管了之后,地方官设置厘卡,也没有一定之规。由于有利可图,在厘金征收史上,厘卡越设越多,密度逐渐增大。商人在一地缴费之后,到了第二个地方,依然要征,如果一路都依法纳税,那么生意就不要做了。最后,只能逼得商人对厘卡行贿,能逃就逃。事实上,由于贿赂的普遍存在,国家包括地方大员的收入也逐年减少。但是,厘金一旦开征,就停不下来。无论有多少病商、害商的呼吁,厘金一直维持,到了民国也还存在,直到1931年,才算废止。到了这个时候,很多厘卡,只是自收自支,自己收了钱维持自己的存在,已经完全蜕变为国家机体上的病灶。
但是,在清末,厘金还是地方官的香饽饽。因为,只有这项收入是部分上缴,地方留存大部分,属于地方的财源。扑灭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地方督抚想办正事的,有洋务,不想办正事的,也有好些花销。虽然可以从中央要钱,也可以截留关税,但总不如自己弄钱来得方便。不仅地方大员有意增设厘卡,就是前来候补的官员,也总出主意想多设厘卡。多一厘卡,这些个候补的官员,就多一个差事,而且还是挺肥的差事。
四川合川县的黄坡,是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商铺不少,但由于地方比较偏,一直没开设厘卡。但是,好日子终于结束了,一个广东籍的候补知县,不知通过什么关系,钻营到了在黄坡开设厘卡的差事。此人带了一干人等,进驻小岛,开始张罗,房屋都找好了,眼看要开衙办事了。岛上的商家,人人切齿。但这伙人依旧我行我素,大肆招摇。忽一日,厨子外出买菜,慌慌张张地空手回来了,说市面上的店铺都关了门。就在筹办厘卡的几个人纳闷之际,突然之间人声鼎沸,只见上百个肮脏的麻风病人蜂拥而入。厘卡的伙计一哄而散,剩下候补知县,被人按在竹榻之上,两个人用力掰开这个狗官的嘴,一个肮脏到了极点的疯婆子,张口咳出一口浓痰,吐在这个官儿的嘴里,直恶心得这个官儿要死。他拼力挣开众人,从窗户跳了出去,翻过后墙,逃到河边,眼看众麻风病人已经追至。幸好河边有条小船,这位候补官儿会几句当地土话,许以重金,小船才将他载至对岸,上岸之后,他一路狂奔,直到一个县衙,才停住脚。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到岛上来办厘卡了。
不消说,这些麻风病人,都是岛上的商铺找来的。这是一场有组织的抗税运动,只是招数有点怪异。这场抗税运动发生后,地方官再想在这个地方征收厘金,就非得派军队来才行。但军队一来,小岛上的商铺也许就不复存在了。况且,派兵的理由也不充分,前来捣乱的,毕竟只是些麻风病人,对于这样的传染性极强的不治之症的病人,即使地方官,又能把他们怎么样呢?如果找商人的晦气,证据又在哪儿呢?应该说,四川人真是聪明,居然想出了这样的损招儿。
损招其实都是政府逼出来的,政府为了一己之私,遍设厘卡坑商害商,商人当然有反抗的权利。明代的商人抗税,把税吏扔进了火里,换来的必然是政府强力的镇压,领头之人丢了性命。改用损招,虽然损点,但效果却好。弱者的反抗,总有出人意料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