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钱
云计算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抛出来,你至少可以得到100种答案。在技术、商业、生活方式领域,关于“云”的讨论已经多得让人不胜其扰,但没有人精准地描述它能给未来带来什么改变——像是人们热衷讨论的所有潮流概念,它让人兴奋却又让人不明所以。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云计算:通过互联网获得软件和服务——我们在浏览器上收发邮件就是“云计算”的典型应用场景。只不过以往由于技术和带宽的限制,“云”的应用局限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但在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带宽成本的降低,“云”在企业和个人用户当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毫无疑问,云计算代表了未来的趋势,但如果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你可以发现要实现“云”的理想未来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般轻松,除了最基础的技术问题外,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也在影响它。
多个地方政府投巨资圈地买服务器建数据中心,是新版本的房地产商业。
当我们在中国谈“云”,谈的可能是房地产。
李开复在他的微博里说,“晕”计算“雾”联网,俨然已成为两大忽悠经费、土地的工具。你可以看到,全中国的城市都在戴“云”这顶帽子。《南方周末》报道:北京是祥云,上海是云海,深圳是鲲云,重庆是云端,杭州是云超市,宁波是星云,无锡是云谷,苏州叫彩云,哈尔滨叫云飞扬,广州天云,惠州惠云,秦皇岛叫数谷。
如果把“云”换成“软件”,你会发现今天的局面很容易理解。1998年,一个名为托普的软件企业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在全国陆续建设了27个软件园,圈地面积达到1.2万亩,很快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典范。2002年,在托普成立10周年的时候,其规模也达到巅峰——它宣布,将招聘5000名工程师到各地软件园工作。但事情在一个月后就急转直下,托普也几乎在一夜之间瓦解。这个故事后来被吴晓波写进《大败局2》里,成为企业失败的经典案例。吴晓波认为,软件园的长远效益本来非常可期,但托普ceo宋如华将其运作为商业地产项目并疯狂扩张,导致了其最后的失败。以高科技为名大行其道的圈地行为在中国的商业史上从来都屡见不鲜。
对政企双方来说,“高科技”算是最为拿得出手的产业概念,但它也很容易转变为“泡沫”概念——一旦它被附加上“民族产业”标签,那它有可能更加疯狂。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负责研发的“汉芯一号”问世,它被认为是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高端dsp芯片,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获得国家上亿元无偿拨款。但在两年之后,它被证实为造假之作——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购买了几块飞思卡尔的芯片,雇佣民工磨掉其logo,加上“汉芯”的标识,便成为了所谓的“汉芯一号”。
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会像中国一样如此渴求自主的cpu、操作系统、wi-fi标准,现在你也可以看到,关于云计算也有这样的论调,我们不能否认技术人员的爱国热情,但从过往的经验看,“自主知识产权”绝大多数时候只是一块好用的商业招牌,跟技术无关。
那些投资额高达几十亿元的云计算产业园,多数被寄予了拉抬本地经济质量或是拉升民族产业的厚望。但事实上,它们唯一的经济贡献就是拉动了本地服务器的销售。
有必要重温一下微软中国董事长张亚勤的观点,“云计算的核心是‘数据、软件、服务’,而不是idc。多个地方政府投巨资圈地买服务器建数据中心,是新版本的房地产商业,云计算要以市场驱动、应用服务为导向、软件为工具”。
腾讯当然有苦难言,它不可能像谷歌一样,自己收购光纤网络做电信服务,它唯一能期待的就是运营商的刀子割得轻一些。
中国企业的“云”热度也令人惊讶。
阿里巴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云”命名的手机操作系统“阿里云os”,号称将对android构成威胁;腾讯、百度、盛大、新浪都推出了自己的云服务,要做中国的aws……如果再加上那些无穷无尽的以“云”为核心概念的创业公司,你会发现,“云”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热度早就超越了“社交网络”概念。
但问题是,没有多少人清楚自己在“云图”里的位置。阿里云os号称要“融云数据存储、云计算服务和云操作系统为一体”,但却没有考虑到中国移动网络的质量;百度、盛大、新浪都推出了自己的云服务,但却鲜见大公司信任——使用云服务最多的是为了节省成本的创业公司,而它们的业务也集中在低端的数据存储上。大企业,更乐意搭建私有云——虽然成本极高。
知名科技博客keso在知乎上总结说,中国的云计算服务会有三个主要障碍:“1.云计算平台是否完备、安全,中国在基础开发平台上几乎毫无经验;2.是否有大量的具备复杂开发能力的应用开发者;3.怎样与企业的需求对接,阿里巴巴储备了大量的企业需求,但它自身的技术能力还没跟上。”
安全、技术、思维方式的不成熟,都在影响着互联网企业对“云”的利用。
在最基础的“管道”建设上,中国的运营商也没有做好准备。在云计算时代,在“云”和“端”之间,负责数据传送的“管道”(网络)的质量至关重要。但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中国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接入宽带却付出了比高收入国家高得多的成本,却没有因此获得高质量的宽带服务水平(姜奇平语)。”垄断的电信业带来性价比极低的网络服务,这必然影响人们的“云”体验。
在互联网反噬电信业的背景下,后者有时候会做出令人难以理解的动作。在国外,你很难看到电信运营商会以“占用资源过多”对互联网企业收费,但在中国,运营商就打算这么对微信干。这看起来就像个笑话,
在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都没有做好准备的背景下,云计算今天在中国如此热火朝天,当然有泡沫的成分。
3个月前,aws云服务添加了中文页面,曾让很多人以为它即将进入中国,但亚马逊负责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的总监阿隆?路本森在接受科技博客pingwest采访时说:鉴于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亚马逊与云和应用程序相关的服务,未来至少一年不会进入中国。这个“复杂”,你懂的。
印象笔记则是更复杂的案例。这个英文为evernote的云笔记应用在去年宣布进入中国,并发布了“中国版”。为什么一个“本地化”特性很弱的产品,做“中国版”?为了给商业让路,它需要做到符合中国国情。但对用户来说,是一个两难选择:使用evernote国际版,你的数据保留在其加利福尼亚的服务器中,但你可能面临无法连接的问题;使用印象笔记,你的用户体验会更好,但你的数据保留在中国的服务器中——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谷歌则有更加惨痛的教训:2006年,谷歌进入中国时,把服务器放在了北京,这在谷歌本地化战略中是绝无仅有的做法。但事后证明,这种妥协并没有取得成功。
当最基础的数据安全都得不到保证时,我们可以断定,云计算在中国会继续是一个虚妄的概念。
评论